当家里乖巧、可爱的“小豆包”忽然总是皱着小鼻子,连连说“不”的时候;
当曾经努力、奋进的“小学生”忽然手机不离手、游戏不离手的时候;
当高你一头、青春洋溢的少年忽然对你爱理不理、在家总是独居一隅的时候……
作为父母莫发愁哀叹、更不必气愤填膺,孩子只是到了自己的叛逆期而已,就像中老年人必经的“更年期”,我们同样只能坦然接受,而不能企图跨越不是?
第一次逆反期:2--3岁 自我意识萌发很可爱的小不点儿,前一刻还笑逐颜开,乖乖巧巧,下一秒钟小拳头就挥舞上来,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
而在语言上,本就是牙牙学语,却偏偏以“不”开头,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只为与你作对而已。
骂不得,不舍打,是不是这个阶段父母的真实状态?
其实,这是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说“不”,就是她新学会的一种能力而已。
父母怎么做?
四个字:接纳、引导。
具体实施?
给选择,而不是命令。
举例说明:
放弃“要去睡觉了”这类命令的说法,变成“你是现在睡觉,还是5分钟后睡觉?”
给出孩子选择的权力,但不能轻易同意孩子改变已经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5分钟后还不睡觉,继续提条件,那就要使用父母的权力,温柔而坚定的拒绝任何条件,必须按之前的选择——睡觉。
父母不要经常采取命令、要求的态度和语气,甚至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也不能过于民主,一味的讲条件、说方法,对于2-3岁的孩子来讲,真的没有大多效果,相反,父母已经被聪明的小家伙控制喽!不是你在引导孩子,而是孩子在左右你。
细想,是不是?
第二次逆反期:7--9岁 准大人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的状态是比较“别扭”。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如:不愿意让家长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凡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比较娇气等。
其实,这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状况。他们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会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掌控。
父母怎么做?
十个字:放弃一言堂,遇事多商量。
具体实施?
与孩子开诚布公的谈话、互动。
举例说明:
孩子坚持了很久的兴趣忽然不想做了,比如弹了3年钢琴,忽然不弹了;打了5年乒乓球,就是不打了……这时候与孩子聊一聊:是不是有别的爱好了,不愿意弹钢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不强迫,但要了解真实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更多的是学习习惯不好所致。如,该看的书不看,该做的作业不做,看书时惦记着玩;然后将自己的精力用到与父母的对抗上。
因此,父母默念800遍“亲生的、亲生的……”,然后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化解与孩子的对峙状态,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叛逆期。
第三次逆反期:12-15岁 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个子高了,脾气大了,但也学会适当收敛了,因为,他们的关注点从父母到了同龄人。
具体表现为,好面子,自尊心强;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同伴影响。
父母怎么做?
十六个字:尊重个体,平等对待,父爱当先,做好后盾。
具体实施?
从台前隐退到幕后,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与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子关系。
举例说明:
对于男孩,要紧的不是父母如何指点他、引导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父母,有没有在父母身上,尤其是父亲身上,能否看到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男人的样子。
对于女孩,父亲保持一定的肢体接触是对的,但情绪和情感上的关注与支持,更能够成为女孩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