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提到“圣手张修脚”,冀南地区的人们并不陌生,它的创始人是首届优秀新邢台人张玉宾。36年来,从摆摊到开17家门店,潜心专研修脚,让非遗和公益相结合,助力太行泉城向上向善发展。
从谋生到热爱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1971年,张玉宾出生在安徽亳州的一户农家,兄弟姐妹3人,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庭困难,17岁那年,张玉宾四处寻找工作,偶然的机会,让他喜欢上了修脚。
据张玉宾讲述,1988年夏天,他在村里庙会集市上,看到一位修脚的老师傅,修一次脚五毛钱,治疗鸡眼、瘊子等脚病两元,一天能挣二三十块钱。张玉宾说,这是一门不错的手艺,便产生了学习的想法。此后,连着几天都在附近看老师傅操作,师傅也注意到他。最终,在父母的支持下,跟随老师傅学习修脚。
学习初期,手部不协调性、对工具使用生疏等问题,让张玉宾陷入困境。为了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他通过推手、削木棍等方式来锻炼,这样可以在操作中更好地控制刀具,避免因手颤而造成失误。经过一段时间,用刀将木棍越削越薄,刀工相当精湛,平刀、片刀、条刀等不同刀法,刀刀有绝招。历经3年的勤学苦练,张玉宾顺利出师。
青年时代的张玉宾去过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方摆摊,由于不善言辞,个别顾客选择其它摊位修脚。他意识到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但是技艺,还有互动交流。为此,他不断练习和尝试,克服自身困难,逐渐与顾客加强互动,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时候,好多顾客都是熟人介绍过来的,增加了收入。”张玉宾说。
从传承到创新
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俗话说“刮风减半、下雨全无”,张玉宾说,1996年夏天,上海连续多日暴雨,他只能在家歇着,不能出摊,直接影响生计。“我分析摆摊利弊关系,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店。”
1998年,张玉宾在沈阳开了一家小店,凭着自身的本领,仅一年时间,就站稳了脚。2006年,她与邢台女孩李玉英相识相恋,随后步入婚姻殿堂。张玉宾说,那时候妻子总想着回到老家创业。当年,陪妻子回邢台娘家探亲,他细心观察,当地没一家像样的修脚店。“本地手艺人对这个行业信心不足,都去了外地从业,我便打算在邢台开店创业。”
2007年,张玉宾与妻子回到邢台,在邢西汽车站附近,开了第一家9平米的小店。一直以来,中国的修脚术分“南派”和“北派”,两者有区别,“南派”以“修”为主,“北派”以“治”为主。为了提升技艺,他拜师北派修脚术第四代传承人周福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行业也在与时俱进。“圣手张修脚”门店由过去放在腿上操作改进为设立操作台;工具由自制打磨改为一次性刀具……使足部修复逐步向医疗技术标准靠近,彻底改变了几十年的传统工艺和操作方法。
2023年,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邢台市人民政府开展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圣手张修脚”以传统修脚技艺成功入选,也是唯一代表性项目。
修脚修德修心
学技先学德,做事先做人。
一年又一年,“圣手张修脚”的招牌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顾客多了,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建店之初,张玉宾立下规矩:永不接收急功近利、有才无德学徒。
张玉宾表示,无论男女,有无修脚基础,只要能吃苦,愿意学,他都是手把手教,毫无保留地将所学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人生就是两件事,做人与做事。做事难,做人更难,做人不讲德是难上加难。只有把德放到第一,才能做成事。”张玉宾说。
截止目前,张玉宾已创建17家门店,为200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么多年,他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获得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修脚师等证书,同时任职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修脚分会副会长、邢台义工协会副会长。
从2007年开始,张玉宾就带领员工参与公益大小活动已高达800多次,服务近万人。张玉宾说,14年从事公益事业,我们把重心放在敬老院和社区老年人身上,因为他们行动不便,很容易出现厚指甲、鸡眼等足部问题,自己无法修剪引起疼痛影响正常行走,需要定期用专业修脚工具修理,才能减少疼痛。“爱心是一个文明城市底色,我们会用修脚的技艺温暖整个太行泉城,吸引更多的人心人士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