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样是指是指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近些年来,西方以“产能过剩”为由抹黑乃至打压“中国制造”,甚至炮制出“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普遍在80%左右,处于正常水平,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锂电池和光伏方面,虽然产能利用率明显下滑,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更多是阶段性和结构性供需失衡(扩内需、布局出海等措施或可以应对)。
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所以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
事实证明,我国新三样并不存在产能过剩,但确实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我国“新三样”之所以会出现供需失衡状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经济结构存在问题,投资大于消费从而导致内需不足,
我国“新三样”出现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失衡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问题。 具体来说,供需失衡的现象在光伏行业、动力电池等领域尤为突出。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常态性的供需失衡问题根源在于宏观经济的失衡,即投资多、消费少。这种经济失衡导致在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资源过度集中在新兴行业,从而在短期内形成产能暴涨。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认识目前已存在的“结构性过剩”问题。
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是出现结构性过剩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普遍在80%左右,处于正常水平,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然而,在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方面,虽然产能利用率明显下滑,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这主要是由于阶段性和结构性供需失衡。这种失衡表现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匹配,导致部分产品供大于求。
就拿光伏发电来说,说到底是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不足。德国电网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占比已经达到58%,中国在20%和58%之间。导致我国光伏发电上网难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天然气机组,现有机组都是超临界,大型的百万千瓦机组,缺少灵活性资源等,这都是目前我国面临的困难。
二、我国新兴产业出现内卷式竞争
近些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以“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取得了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稳居全球贸易排名第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外贸新三样和跨境电商等新质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虽然近些年我国“新三样”取得了较好成就,但明显存在过度的内卷式竞争。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这些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形成了“内卷式”竞争。
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加大投资和产能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例如,有些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降低价格,牺牲利润,形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
事实上,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低价竞争、价格内卷的现象。据乘联会统计,2024年一季度共67款车型降价,其中55款为新能源车型。
客观来看,降价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导致的成本降低所带动。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汽车降价从特斯拉、比亚迪开始,前者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压缩了大量成本,后者背靠完整的供应链,核心技术自产自销,手握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技术等,成本控制精细,同时庞大的销量形成规模效应。
但市场竞争加剧、国内众多的新能源车企试图通过价格战以谋取更多市场份额,这是出现低价竞争内卷现象的重要原因。随着新入局者越来越多,老牌合资车企加速转型,不断推出电动车产品,导致产品供给激增。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约有150个活跃品牌,品牌数量过多必将导致资源分散、竞争压力增大。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市占率为85.4%,较2022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说明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在不断加剧。
行业内卷的降价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盈利承压,加重市场观望情绪,长期则会加速市场格局重塑,倒逼技术进步,使整个汽车行业更加健康发展。车企降价可能对销量的促进作用有限,反而价格不稳定会加剧消费者观望情绪,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力较弱、长期未能盈利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或被迫出局。
只有技术不断进步,持续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车企才能活下来。对消费者而言,意味产品选择更丰富、续航更优、安全性更高;对汽车产业而言,意味国际竞争力更强。
锂电池行业也面临着内卷式竞争。虽然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处于正常水平,但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经营困难。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不得不压缩开支,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下降,形成了内卷。
光伏产业同样存在内卷式竞争。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形成了内卷式竞争。
三、产业升级换代尚未完成
升级换代尚未完成是导致“新三样”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领域,由于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部分产能无法及时适应新的需求,导致供需失衡。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和落后产能尚未完全退出市场,而先进产能大幅新增,导致“出现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具体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车企通过价格战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品牌数量增多,资源分散,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在锂电池领域,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导致关键材料的价格大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光伏产业则面临全球贸易壁垒和内卷化现象,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供需错配。
为了解决供需失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政府和行业应加强调控,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优化社会周期、金融周期和技术周期的协同效应。二是要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恶性竞争。
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和落后产能尚未完全退出市场,而先进产能大幅新增,导致“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此外,全球供应链调整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四、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
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也是导致“新三样”出现供需失衡现象的重要原因。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等因素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和产能利用率。同时,国际贸易摩擦、政策补贴、全球供应链调整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也使得“新三样”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多挑战。
综上所述,正是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新三样”产品的供需不平衡,出现结构性过剩。要解决供需失衡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恶性竞争。同时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