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诸葛亮,欣赏的大将,并非关羽、张飞这两位义气深重的兄弟,而是四位看似不太显眼,却在关键时刻,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
即使是魏延那样的猛将,也对他们心生忌惮。究竟是谁,这些将领有何过人之处?
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与军中隐形力量
每一位伟大的统帅,都有自己独特的用人标准。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要防备外敌,还得管理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
如何选将,用谁,都要考虑到人心的稳定,和对国家大计的助力。
诸葛亮崇尚的是“忠诚与智慧并重”,重视的是将领的战斗力,看重他们的判断力、执行力和对国家的忠心。
关羽与张飞的义气深重,能够凭借勇猛的个人能力屡立战功,但性格中也有着一定的冲动和任性。
依赖这样的将领,在局势变幻莫测的三国时期,未必能保证大计得以顺利实施。
诸葛亮更为欣赏,有四位。
王平与街亭的失守
街亭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影响了蜀汉北伐的进程,也决定了诸葛亮对于王平的最终评价。
王平,原本是曹操麾下的一员老将,经过多年战阵的磨砺,性格稳重,深谙兵法。
刘备建立蜀汉后,王平投奔了蜀汉,成为了诸葛亮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
第一场重大考验出现在街亭之战。
街亭是蜀汉与魏国之间的一道重要防线,控制了街亭,便能扼守魏军进入蜀地的道路,是防线上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意图通过街亭向魏国发起进攻。
在此战中,王平与年轻的马谡共同负责防守街亭。
与王平不同,马谡虽然拥有极高的学识,深受诸葛亮的赏识,但缺乏实战经验,对军事的认识较为空泛。
马谡有一股学究气,常依赖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王平虽然年长,从曹操麾下厮杀多年,经验丰富,深知战争中什么是最为关键的。
他早已注意到,街亭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魏军如果从两条路进攻,进而封锁蜀军的粮道,街亭就将陷入困境。
而这一点,马谡却没有过多考虑。
认为防线上的阵型设计足够稳固,且对街亭的战略意义并未深刻认识,错误地认为,街亭只要布置好防线,就能抵挡住魏军。
王平不同意马谡的看法,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街亭的水源与粮草的保障。
甚至建议,应该布置伏兵于水源地,切断魏军的后勤供给,从而增强街亭的防守能力。
马谡坚决不听,依旧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部署,年轻气盛,和他对战争的盲目自信,最终酿成了大错。
魏军的先锋,张郃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街亭。
一方面派遣部队前往封锁蜀军的水源,一方面调动重兵压制蜀军的主力。
街亭的守军很快就发现自己断了水源,粮草也渐渐匮乏,这使得蜀军陷入了极为困顿的局面。
王平十分焦急,意识到局势非常严峻。为了稳定军心,王平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和马谡讨论应急对策,已是为时晚矣。
由于街亭失守,蜀军不得不撤退,这一次的败北,给蜀汉带来了战略上的重大损失,也让诸葛亮对马谡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这次失利,给诸葛亮敲响了警钟。
马谡虽聪明,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像王平那样看得更长远。
军中不能只有理论家,必须有像王平这样的老将,能够在关键时刻冷静应对,作出理智的决策。
这场街亭之战后,王平被诸葛亮深深信任,且从此在蜀汉北伐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诸葛亮更是将王平,视为重要的指挥官之一,王平也逐渐由一位老将,变成了北伐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姜维与魏延的较量
姜维与魏延,二人都在蜀汉北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性格与行事风格,却完全不同,一度使得他们在军事指挥上,产生了不少矛盾。
这种矛盾是个人性格的冲突,更是战略思维上的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蜀汉军事的整体运作。
姜维的军事才能,早在诸葛亮的北伐中便逐渐显露。
初时并不为人所知,是通过诸葛亮的提携和信任,才逐步崭露头角。
得诸葛亮赏识,除了他的智谋外,更因为他沉稳的性格,和冷静的判断。
诸葛亮非常看重,姜维的审时度势能力,并且给予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很大权力,姜维对于北伐的战略思路,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倡以防守为主,逐步消耗魏国的力量,而不是单纯依赖进攻。
相对而言,魏延的个性则完全不同。
年轻、勇猛、且富有冲劲,在诸葛亮的阵营中,魏延是少数几位,有着极高战斗力的将领之一。
魏延的勇猛,常常使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异常抢眼,敢于做出冒险的决策,且擅长单独作战,屡屡立下赫赫战功。
这种冲动和过于自信的个性,使得他常常与其他将领产生矛盾。
特别是在与姜维的合作中,魏延屡屡与姜维的战略思路发生冲突,姜维主张稳扎稳打,注重消耗敌人,避免轻易出兵,魏延则更喜欢依靠猛烈的攻势,通过速战速决来取得胜利。
这种分歧,使得他们在战场上无法统一步调。
著名的冲突之一,发生在诸葛亮北伐的途中,魏延主张突袭敌军,而姜维则认为此举风险过大,应该稳步推进。
二人争论不休,诸葛亮不得不介入调解,最终采取了姜维的提议,实际操作中,魏延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常常独自行动。
这种局面,使得蜀汉的北伐军,在战略上缺乏统一性,也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魏延虽然具备强烈的进攻性,也因此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容易高估自己。
而姜维则更加注重全局思维,在把握战局时十分谨慎,往往考虑更多细节。
两人性格上的差异,让诸葛亮深感棘手。
诸葛亮依旧将两人,都安排在重要岗位上,并巧妙地通过,相互制衡的方式,维持了蜀汉内部的稳定。
魏延与姜维的矛盾,愈演愈烈,魏延开始对姜维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认为自己才是那个,能为蜀汉北伐,赢得最终胜利的核心,而姜维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学者。
诸葛亮始终看中,姜维的长远眼光,信任他处理复杂局势的能力。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非常巧妙。
知道魏延的勇猛是北伐的关键,而姜维的战略眼光,则是对整个战争局势的把控。
巧妙地将两人安排在,不同的战场任务中,既保证了战争中的进攻性,又不失战略的深远考量。
魏延和姜维的关系,也在诸葛亮的调配下找到了相对平衡。
邓艾的挑战与蜀汉的未竟之梦
邓艾,魏国的名将,与诸葛亮一直是敌人,却获得了诸葛亮极高的评价。
邓艾勇猛且善于谋略,正是蜀汉北伐时,诸葛亮担心的对手,与蜀汉的立场截然不同,在诸葛亮的眼中,邓艾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
这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诸葛亮在北伐中的“空城计”。
当时,蜀军进攻魏国,邓艾率领魏军深入蜀汉腹地。
诸葛亮将整个防线撤退,只留下空城,故意示弱,邓艾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并没有贸然进攻,反而更加小心翼翼地进行防范。
诸葛亮的智谋和邓艾的谨慎,在这场较量中都展现了各自的高明。
两人同样是对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对邓艾的评价,体现了他对将领才能的全面认可。
关羽和张飞的英雄气概固然不可忽视,诸葛亮更为看重的是,能在乱世中稳定局势、作出正确决策的将领。
王平的稳重,姜维的谋略,魏延的勇猛,邓艾的精明,构成了蜀汉军事的核心力量。
正是这些忠诚且有智慧的将领,才支撑了蜀汉数十年的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