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板说:“最开心的时候,是刚参加工作,每个月拿95元钱的时候。”我深有同感,我也是刚参加工作,每个月拿399元的时候最开心。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到北京某航空研究所工作,在测量机部研发组,当时觉得很平常,后来回想起来挺温暖。
研发组包括我在内,一共12人,且听我一一道来。
1、前排左一,李工,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曾是测量机部二把手,当时大家称呼一把手为赵总,而称呼他为经理。后来职位调整,他退下来了,但大家仍然称呼他为“经理”,而把后来担任经理职务的那位称为“高高”(姓高的高级工程师)。问题是“高高”的身高只有一米六,这是不是可以称为“黑色幽默”(谁说中国人没幽默感?)
2、前排左二,裴工,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是我们组名义上的组长。在他的领导下,研发组内部很团结,气氛很活跃。他很尊重经理,两人业余时间还一起去放风筝。
3、前排中间,姚工。姚工一儿一女,女儿去了美国,儿子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居然让他回研究所工作。给我感觉,她儿子有点“妈宝男”,浙江大学计算机系高材生,为什么要回研究所工作?明明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4、前排右二,张师姐。他老公姓马,原来也在本所,后来上调到航空总公司去了,再后来她也上调到总公司去了。
5、前排右一,陈工。陈工是我和小焦实际上的师父,教会我们很多。陈工爱人是航天一院的,儿子在壳牌石油,女儿清华大学毕业,后来也在航天一院工作。
6、后排左一,小文,厉害了,北航硕士研究生,他老婆更厉害,清华大学核物理博士研究生。后来他老婆博士毕业后,去了日本,他也跟着去了日本,不知道是不是去了福岛。
7、前排中间,郑工,太极拳高手。我当时傻傻问她,她练的太极拳有没有实战功能,她说只是强身健体用的,她这老胳膊老腿的,可打不过我们小年轻。
8、前排右二,杨师姐,合肥人,爱说爱笑,性格很好。她老公声音很好听,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播音员”。
9、前排右一,刘师妹。出生在东高地,却到西洼地来工作。
10、小焦,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我是同一年进研究所的,“基础扎实,作风朴实,为人老实”。进所没多久,就一门心思考GRE,想着出国,但最后没去成美国,而是去了新加坡。
11、最后一位,李工,他年龄最大,快退休了,眼睛不太好使,很少参加我们的活动。现在回想起来,他可能白内障比较严重。
回想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大家在一起,像个真正的大家庭。
我和小焦参加义务献血,他们凑钱给我们俩做了乌鸡汤,送到宿舍里来。一起参加献血的其他人,羡慕得很。
我们还经常聚餐,把那一带的小饭馆吃了个遍。
我们一起去圆明园玩,一路嘻嘻哈哈,很开心。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但回想起来,嘴角仍然会上翘。
小哥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