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5个习惯的人通常气血充足,快来看看你有几个

海雪看健康 2025-03-25 05:34:49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动力。气血充盈者常展现出鲜明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容光焕发:面色红润有光泽,唇色淡红,指甲饱满粉红,因“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推动血液濡养肌肤;

●精力充沛:行动敏捷,思维清晰,得益于“气为血之帅”推动能量输布周身;

●睡眠深沉:入睡快且少夜醒,体现“血归于肝”的藏养机制顺畅;

●情绪平和:遇事从容,因“气血和则神志安”,肝气调达则情志稳定。

有这5个习惯的人大多气血充足

食饮有节,细嚼慢咽

吃饭细嚼慢咽,进食量以“胃中舒而不满”为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分饱。感觉到有点饱了,再吃点也行,不吃也不会饿时,就是七分饱。

中医认为咀嚼可以助脾运化,细嚼慢咽能促进消化,减轻脾胃负担。《医述》云“食不嚼细,徒损脾阳”。七分饱遵循“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规律,避免过食耗伤脾气,契合《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戒。

子午酣眠,顺应天时

睡好子午觉一直是中医所提倡的,子午觉是子时和午时进入睡眠状态。子时指的是夜间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中医认为子时胆经当令,“少阳生发”启动气血循环;丑时肝经当令,“卧则血归于肝”完成肝脏的藏血解毒功能;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则会伤阴血。

情志调达,疏肝理气

人都有情绪波动,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如果能够迅速调整过来,而不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对人体气血畅达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控气机,情志抑郁则气滞血瘀;《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向情绪助心火下济肾水。

晨昏栉发,通调经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梳头不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滋养头发,还能通达阳气、疏通气血。

睡前泡脚,引火归元

中医认为“足为精气之根”,足部是人体经络汇集的重要部位,与全身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泡脚是调整气虚血虚和体寒等问题的好方法,长期坚持泡脚有助补气血。一般泡至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不宜出大汗。

气血养生的系统观

这些习惯本质上构建了“先天-后天”协同的养生网络:饮食养脾土(后天之本),睡眠滋肾水(先天之本),情志调肝木,梳头升阳气,泡脚通阴经。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唯有系统调理,方能使气血如江河周流不息。

养生提示:个体体质差异显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四诊合参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如阴虚者泡脚时间宜短,阳虚者需延长艾灸配合,实现精准调养。

0 阅读:11
海雪看健康

海雪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