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地气温飙升,不少人将压箱底的春装提前翻出,有的甚至早早收起了羽绒服。
然而清晨出门时的刺骨寒风、午间让人大汗淋漓的暖阳、夜间的温度骤降,让许多人大呼“春如四季,不止升温那么简单”。
据气象预报,未来几天全国将迎来大面积降温天气,此时若轻率减衣,很可能让“倒春寒”偷袭成功。

从临床数据来看,每年惊蛰至清明期间,因受寒引发的感冒、头痛、关节痛患者激增,而流感、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发作,也与腠理不固、卫外失守密切相关。
为什么中医讲究春捂
忽冷忽热的春天,比寒冬更伤身。中医讲究“春捂秋冻”,是古人千百年来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季节变化的养生智慧。为什么要春捂呢?春天的寒风为什么比冬季更伤身体?
1、气机升发如嫩芽,最忌寒雨压新枝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阳气如同初生的嫩芽,虽已萌动却未完全舒展。
若遇寒邪侵袭,如同早春突降冰雹,会直接遏制阳气的生发之势。明代医家张景岳曾比喻:“春气通肝,肝木初萌,骤寒则如刀剪春枝。”
2、腠理开泄如半开门,风寒之贼乘虚入
春季人体从“冬藏”转入“春生”,毛孔逐渐张开,血液循环加快,此时若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卫气尚未完全充盛,就像城墙守卫换防间隙,外邪易趁虚而入。元代《饮膳正要》特别提醒:“春时遇暖日,忌急脱裘衣,令中风寒。”
3、倒春寒伤阳脉,埋下全年病根
春日受寒严重者容易在后续出现反复感冒,或发展为过敏性体质。尤其对于女性,早春穿短裙易导致寒凝胞宫,引发痛经甚至影响生育功能。中医古籍早有警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说明春天受寒可能为夏季疾病埋下隐患。
如何正确春捂
中医说的春捂并不是一味的“捂”,而是以身体感觉到温暖,但不出汗为度。捂哪里,怎么捂,都有技巧。
重点部位精准保暖
❖后腰:后腰是督脉和肾阳所在,命门穴为元气之根,肾俞穴主藏精气,它们都在后腰。此处受寒易导致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穿高腰裤子或加绒护腰,避免露腰装;必要时可用热敷袋(40-45℃)热敷15分钟,促进阳气升发。
❖腹部: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神阙穴(肚脐)是先天元气之门,关元穴(脐下3寸)主藏元阳。寒气侵入易引发腹泻、痛经、宫寒。贴身穿棉质背心或使用艾绒肚兜;睡前顺时针揉腹100次(掌心焐热后操作)有助于腹部保暖。
❖脚踝:脚踝是三阴经(肝、脾、肾)交汇处,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主调气血,太溪穴(内踝与跟腱间)为肾经原穴。此处受寒易导致下肢冰凉、月经不调。穿高帮鞋或及踝棉袜;泡脚时水位需过三阴交(加入生姜3片+花椒10粒,水温38-40℃)。
❖颈部: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风池穴是风邪入口,它们都在颈部。颈部受寒易引发头痛、感冒、肩颈僵硬。戴丝巾或围巾温暖颈部,避免穿大领口衣物,尤其出汗后忌直接吹风。
❖膝关节:膝为“筋之府”,春寒侵袭易诱发关节炎、老寒腿。春季可穿膝盖加厚的裤子,避免破洞牛仔裤;久坐者可用护膝保暖,或用艾草贴敷贴膝眼穴。
昼夜温差穿衣法
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单衣,中层穿厚一些的毛衣或卫衣,外层选择防风防水的羽绒服或冲锋衣等。午间热时逐层脱卸,避免汗出当风。
三类体质差异化防护
●阳虚体质(畏寒、舌淡):重点暖腰腹,必要时可贴暖宝宝(避开直接接触皮肤)。
●湿热体质(易出汗、口苦):减少化纤衣物,选竹纤维或亚麻内搭,重点护脚踝。
●过敏体质(鼻痒、喷嚏):戴口罩隔绝过敏原,避免羊毛围巾刺激呼吸道。
养生之道贵在顺时,春捂不等于闷汗受热,而是建立动态的体温调节策略。在气温如过山车的春季,做好春捂,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能为全年健康筑牢根基。
待气温稳定在15℃以上超过7天,夜间最低温稳定在10℃以上,身体自然出汗后无发冷、打喷嚏等不适后方是结束春捂之时。
如果今年羽绒服已经收起来了,可以再拿出来,毕竟保暖、健康最重要。
还有,明年不要收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