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高考生或许未曾料到,他们没能迎来“院校自由”,却意外地迎来了一波“转专业自由”。多所大学纷纷推出转专业新政策,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2024 年,先是武大,紧接着复旦、上交、南开、东南大学等众多高校都相继推出了转专业新政策。有人说这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
一所高校如果拥有灵活且人性化的转专业政策,那么那些原本冷门的专业,考生们可能就不再望而却步了。就算被冷门专业录取,考生们也知道后面还有机会转专业,于是就更有勇气去冲、去报,这也导致了学校最低提档线的升高,学校的排名自然也随之更靠前。
然而,转专业真的一下子变得容易了吗?真的可以随便转吗?从多所学校公布的政策来看,院内可以随意转,没有门槛,转出也没有限制。但转入却是有限制的。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段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为什么院内能随便转呢?这是因为对于一个二级学院来说,只要学生不转出学院,无论读哪个专业,都依然属于本院的学生。学院的学生人数与学院的经费预算息息相关,只要学生留在学院内,对学院的影响并不大。所以院内可以随意转。
但如果学生真的不喜欢这个专业,想要转出学院以外的其他专业,以前可能会通过要求成绩排在前列的同学才能申请转专业来限制。但这样一来,岂不是会让成绩好的同学都转出学院,这显然不太妥当。而且学院可能也拿不出更好的政策来限制学生。
所以干脆完全放开,转出无限制,零门槛。这样做反而更能吸引眼球。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在转入上设限制,比如不管有多少人申请转入某专业,这个专业最多只能接受 50 个人,也就是只取前 50 名。哪怕有几百人报名,也只能录取前 50 名。这样一来,转不成功就不能怪学院卡你,也不能怪学校没给政策,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够。矛盾就这样被巧妙地转移了。
那么,转专业到底是利是弊呢?对于考生来说,有些是因为高考录取时被调剂到了某个专业,或者在接触后发现不适合本专业,他们当然希望通过转专业,去读一个自己感兴趣且热门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如果转专业政策过度放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你高考时好不容易多考了几十分,选择了一个较好的专业,结果发现当初比你低几十分的学生,通过转专业申请成为了和你一个专业的同学。这样你会觉得公平吗?你为高考付出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的情况,这些专业学费高但可以降分录取,而且不能转专业。如果考生交着一年大几万的学费,却发现还不如当初报一个冷门专业,然后再通过转专业转到热门专业,这会让他们心里感到不平衡。
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有的学校实行多次转专业。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第一年不喜欢这个专业就转了,第二年又不喜欢,再转一个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课程本来就比较繁杂,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如果加上多次转专业,学生能真正学到多少东西呢?会不会变成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的“四不像”呢?
所以,大学转专业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但这个度到底是多少,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过度放开,会对高考录取以及学生的培养等各个环节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大家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要理性看待各个高校的转专业宣传。不要被表面的“自由”所迷惑,而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政策细节,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规划,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高考志愿填报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需要谨慎对待。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时代,高校转专业政策的调整无疑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政策都有其两面性,我们需要在追求自由和公平的同时,兼顾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