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八字锐评李嘉诚,直击要害,再不回头恐将被钉历史耻辱柱

毕梓俊阿 2025-03-30 16:04:02

3月17日,97岁高龄的李兆基在亲人的环绕中平静去世,他因“爱国企业家”的身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哀思。相比之下,同样97岁的李嘉诚近期因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在网络上遭遇了诸多质疑与非议。官方亦多次公开指出其问题,批评他“未能认清大局,立场出现偏差”。

针对此事,网络上突然兴起一股“辩护”的风潮,众人纷纷支持李嘉诚,声称作为一个企业家,他难以与像美国这样的强国抗衡,只能遵循商业原则行事。但直到注意到《人民日报》曾以简短的八个字评价李嘉诚,才意识到他走到如今的地步,其实并不冤枉......

将全球关键港口的管理权转让给美国金融集团,被长期尊称为“李先生”的李嘉诚,最终从辉煌巅峰跌落至现实。《大公报》在短短三天内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表达批评,而港澳办也紧随其后,两次转发了这些文章。这一连串动作,显然透露出官方对于此次交易持有的不满态度。

对李嘉诚本人及其掌舵的长和实业而言,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益。1657亿资金的注入,显著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尽管此举助力美国诞生了一家位列全球港口运营商前三的企业,但对于商人身份的李嘉诚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反感。

但对于美国而言,重新掌握包括巴拿马在内的关键港口运营权,其目的远非仅限于促进本国航运的便利。考虑到美国庞大的债务规模,节省下来的费用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真正令特朗普感到极为兴奋的,是这些港口能够作为一种策略,用以影响其他国家的航运活动。

多年来,“美国至上”的理念一直盛行,中国作为美国极为重视的竞争对手之一,频繁遭遇其施压。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经济领域,只要美国察觉到中国有迅速赶超的迹象,便会迅速采取行动,施以制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控制技术出口、上调进口关税等,目的都是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不让其过于顺畅。

此次成功取得全球多个关键港口的运营权,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某大型财团所持有,但实际上其控制权依然在美国政府手中。原因在于,该财团的首席执行官芬克频繁前往白宫,亲自向特朗普总统汇报并购的进展情况。由此可见,特朗普对此项交易给予了高度重视。

长时间宣扬“领土扩张”后,终于有人采取了实际行动,特朗普自然不愿让他人轻易主导局面。毕竟,美国在政治手段干预商业交易方面经验丰富。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个月内,交易双方就迅速达成了协议,这速度似乎过于仓促。

提及李嘉诚是否真的急需这1657亿资金,实则难以确信。考虑到他已97岁高龄,这笔巨资的实际用途确实有限。凭借李家当前的财富积累,其后几代人的生活无忧已是板上钉钉。然而,现状是,他以港口为交换,获得了一系列虚拟资产,这一举动似乎等同于将中国航运的未来前景拱手让给了美国。

或许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必须认识到,国际航运在国际贸易中对国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巴拿马运河为例,若美国掌握其控制权,可能会为美国籍船只提供便利,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这样一来,在国际贸易的价格竞争中,这些企业便能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这已是最乐观的预测,假如美国真的不顾一切,直接对中国经过港口的船只施加无理限制,提高通行费用还只是初步手段。更糟糕的情况是,他们可能利用在全球范围内的港口影响力,让中国陷入无处停靠的困境。从小的方面看,这将影响我国的正常国际贸易;从大的方面说,可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制约。

故而,从各个角度审视,李嘉诚所达成的这项交易,本质上凸显了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倾向。即便他并无真正意图伤害国家利益,但至少反映出他在决策时未能优先考虑国家利益。尽管商业活动常被视作无国界,然而他似乎忽略了商人本身拥有国籍的事实。

自该交易公开以来,网络上持续涌现出诸多疑问,公众期待着一个明确的回应。即便是《大公报》也耐心等待了九日之久,未见任何官方立场,于是果断发表文章,指出其立场模糊。紧接着,在两天之后,该报又以“杰出企业家皆坚定爱国者”为题,连续提出了五个深刻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此事。

在短短三天内发布两篇文章,这一频次明显透露出大公报对于该笔交易的强烈不满。同时,港澳办的两次转发,更是把李嘉诚推到了公众舆论的中心。然而,当人们回顾十年前《人民日报》对李嘉诚的简短八字评价时,才意识到他早已步入了一条无法折返的道路。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3年,彼时,李嘉诚仍是华人首富,但其行动却有所变化,他开始频繁地“出售在中国大陆持有的物业和资产”。仅在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这段时间内,他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资产转让等,实现了近8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回笼。

同时,2015年初,李嘉诚宣布对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进行结构调整,将其公司注册地由香港转移至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等离岸金融枢纽。此举被许多人解读为“撤离中国市场”。当时,一篇题为《阻止李嘉诚撤离》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最终,他的举动吸引了《人民日报》的关注,该报以“放手而非挽留”八字予以评价。并进一步指出,“时间会揭示真相,大陆或许仅仅错失了一两位商人、一两家公司,但他们错过的,是与中国并肩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这番言论实质上是对他此类举动的不认同。

早在十年前,李嘉诚对人性的理解已相当透彻。时至今日,他可能会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这种做法本身在商业上无可厚非。然而,与资深爱国港商霍英东相比,他的做法就显得逊色不少。或许,在他的价值观中,并不包含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这样的概念,他所遵循的,仅仅是商人追求利润的本性。

人民政协网报道,2015年9月22日,关于李嘉诚资本调整的讨论:其撤走了约800亿资产,并将所有上市公司迁移至海外。报道指出,李嘉诚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撤离,涉及金额高达800亿。同时,他旗下的所有上市公司均已完成向海外的迁移。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党报对此事进行了评论,重点关注了资本流动和企业布局的变化。李嘉诚的撤资行为及其上市公司的全面外迁,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华商报 2015年9月22日报道:《官方文章探讨“李嘉诚资金撤离”现象:挽留不如理性看待》近期,关于李嘉诚撤资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对此,一篇党报文章表达了独到见解,认为与其费尽心力挽留,不如以平和的心态目送其离去。文章指出,企业家根据自身判断做出投资决策,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李嘉诚撤资,是他基于市场形势和商业考量作出的选择。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保持理性,不必过度解读或反应过度。文章强调,资本的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企业家的资金投向哪里,往往反映了他们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因此,李嘉诚撤资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与其纠结于挽留李嘉诚的资金,不如将精力放在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经济质量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总之,面对李嘉诚撤资这一市场现象,我们应保持冷静和理性。挽留并非长久之计,关键在于提升自身实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资本的流动。

长安街观察2025年3月18日报道《李嘉诚出售港口事务,李家超发表看法》近期,有关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嘉诚作为知名企业家,其商业决策一向备受瞩目。此次他选择出售旗下港口资产,无疑在市场上掀起了波澜。各界人士纷纷猜测此举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针对此事,李家超表示,他注意到了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的相关报道。他强调,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不会因为个别企业的商业决策而受到根本性影响。李家超进一步指出,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稳定和公平竞争。他相信,香港港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会因为个别事件而减弱。此次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量。然而,李家超的表态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香港将继续保持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会因为个别企业的商业行为而动摇。

2025年3月18日 新民晚报 《李兆基与李嘉诚:家国情怀》李兆基与李嘉诚,两位商界巨擘,他们的家庭与国家情怀备受瞩目。李兆基,以其卓越的商业眼光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在商界树立了典范。他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将个人财富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李兆基深知,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因此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同样,李嘉诚也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商界领袖。他以勤奋和智慧,在商海中搏击风浪,创造了无数商业奇迹。李嘉诚始终秉持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两位企业家都将家庭视为事业成功的坚强后盾。他们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品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在他们的熏陶下,子女们也逐渐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李兆基与李嘉诚,他们不仅是商业上的佼佼者,更是家国情怀的践行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企业家涌现,共同书写家国情怀的新篇章。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