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国产六代机讲了好多次了,讲航程、讲载弹量、讲航速、讲飞行高度,但是近距离杀伤性自卫系统没有细讲过,只是提了一嘴。而国产六代机的态势感知能力基本上提都没提。
为什么这两块讲的少呢?因为缺乏依据。航程、航速、飞行高度、载弹能力这些东西从外观尺寸上可以获得一些依据。但是航电的这些东西从现在的这样的一些外观照片和视频当中,你是很难获取足够的依据的,所以这一块大家讲的就少一些。
上一次在我讲到2万米高空以上巡航的时候,就有人问过我,说你这个杀伤性近距离自卫系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其实以前提过一嘴,今天把这一块跟大家讲一讲。但是这一块的东西就像刚才所讲的一样缺乏依据,所以天马行空拍脑袋想的成分相对要大许多,供大家讨论和参考吧。
先说杀伤性近距离防御系统。讲到国产六代机的时候,大家都在讲高度的隐身、高速的超音速巡航、2万米以上的飞行高度。那么仅仅有了这些东西,六代机在高威胁空域是不是就可以长时间停留和生存了呢?让我说还差一点。隐身这个东西,千万不要把它看成别人看不见,只不过是把别人变成“近视眼”。那么解决反隐身飞机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技术途径。其实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战术的方法,就是加大防空预警雷达和防空系统的密度。以前一套远程防空系统可能能管半径100多公里,现在我让他只管半径二三十公里。所以说隐身飞机不是看不见,不是打不到,只不过变成了“近视眼”。“近视眼”你的导弹射程再远也没用,真正闯到别人的头顶上还是有被击落的危险性的。
其实这一点在科索沃战争当中南联盟军队击落F-117就已经得到证实了。所以说高隐身不能百分之百的去掉威胁,最多能去掉个60%、80%。同样高空高速也是这样,就算你2万米高空2马赫速度,别人就打不着了吗?战斗机打你很困难了,但是某些高空的远程的防空导弹呢,还是能够到你。所以说高隐身再加上高空高速,仍然只能解决90%的问题。可是你要真是想在高威胁空域长时间的停留,那么剩下的10%也要得到解决,起码97%、99%应该是一个达到的指标。
那么剩下这一点靠什么呢?这就是之前说过的杀伤性近距离防御系统,或者也可以叫做杀伤性近距离自卫系统。为什么强调是杀伤性呢?是因为这和以前所说的干扰软杀伤的那种的自卫系统是不一样的。软杀伤的东西有的时候是一个说不准的东西,是要看运气、看命的。但是硬杀伤就不一样了,我有多大的拦截概率能把你拦下来,那就是多大。所以最后一道防线,光靠软杀伤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硬杀伤,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是杀伤性的自卫系统。
那么这种自卫系统以前有没有呢?其实很早就有了。老式的轰炸机尾巴上都有一个尾炮,这就属于杀伤性的近距离自卫系统。但是对于现代战机来说,这个东西显然是不够的了。现在流行的是什么呢?现在流行的是激光。激光在地面战场上,受各种尘埃、雨雾、云的影响,效果会打很大的折扣,而且地面的空气密度大,空气的折射、散射对它的效果也影响很大。但是如果在2万米以上的高空,这方面的影响就小得多了,所以它的杀伤效果相对来说就可以稳定了。
而且远了可能不行,但咱们这个是近距离的,近到多近呢?10公里以内吧。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行性呢?其实在早期国外的五代机的规划当中,就看到过类似的东西。大家还记得当年日本搞了一个“心神”验证机,这个飞机后来的远景规划,也就是实机的时候,就曾经打算装备激光武器的,至少这个东西是写在日本空自的纸面的要求上。当然说到底那还仅仅是一个纸面的东西,连个PPT都没见到,但是起码这个东西说明激光用在战机上,这是可行的。如果用一个大几十千瓦甚至上百千瓦的机载激光武器,执行10公里范围之内的自卫,把最后漏网杀过来的那些防空导弹一一的打掉,这个想法看来能行得通。
当然具体的设计里,还有许多的问题要考究,比如说这个激光武器它的火力如何覆盖360度的方位,而且它是向下防御还是向上防御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当然这么一个东西,如果敌人的战机真要闯到了10公里的范围,当做近距格斗的武器替代机炮,也不是不可能的。想装这么一个东西,现在来看最大的限制在哪呢?一个是激光发射器以及伺服系统的尺寸重量的问题,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能源的供应问题。
讲到能源供应,咱们先把这一头放下,先讲一讲六代机的态势感知系统。看到之前有人讲,但是讲只是讲了一个超态势感知能力,或者叫超级态势感知能力,到底怎么样一个超级法,往细里讲是什么样子呢?好像很少有人讲,让我讲这个里头需要考虑的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你这个态势感知靠什么?
第一个就是外界的大系统的信息支持,这个不用讲了,大家都明白。第二个就是机载雷达,但是注意在这里,机载雷达的要求和以往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就完全不同了。以往战斗机的机载雷达主要是前向的,但是放到这个飞机上,你要想在2万米以上的高空俯视众生的话,你光是前向就不够了,应该是360度的。当然考虑到你以这种俯视的方式完成空中作战,你的雷达可以是向下俯视360度的,换句话来说,可能雷达天线会装在机翼下或者“肚皮”上。同样的你的杀伤性近距离自卫系统必须是360度的,那么你的态势感知也就必须是360度的。这个态势感知的360度和以前的雷达告警器那是不一样的,你必须能够看到,能够主动地感受到。
那么这样的一个雷达和以往的机载雷达本质上还有一个区别,以往的机载雷达因为受功率的限制,所以它的扫描方式是波束式的扫描方式,换句话来说,它的扫描波像一个手电筒的光柱一样,这种方式的搜索效率相对来说是很低的,和地面雷达的那种扇面的扫描是不一样的。那么传统的这种扫描方式能不能够满足要求呢?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什么样的扫描方式才能满足要求呢?如果说直白一点讲,就像预警机一样,预警机扛一个“大蘑菇”,我扛不上去怎么办?你看看“平衡木”,“平衡木”那个模式就是一个可取的模式。
如何把这个东西进一步的变小可用呢?扛“平衡木”显然也扛不动,那么就需要贴在“肚皮”上,这就需要智能蒙皮技术了。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态势感知的方式,那就是红外的态势感知方式。这个比较友好,因为它不向外发射电磁波,对自身的隐身是有利的。但是能不能够完成所有的需求呢?恐怕也不行。真到是碰到云下目标的时候,可能就有点麻烦了。所以怎么样把这个超级态势感知能力建立起来,还是不容易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电力供应的问题。不管是杀伤性的自卫系统也好,还是态势感知的要求也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供电能力。近距离防卫有人说你用激光,我用微波武器行不行呢?行,但是也是涉及到一个能源问题。那么这个能量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我说不好,拿几个数字给大家做一点参考吧。现在号称全世界发电能力最强的战斗机,是美国的F-35,它的发电能力大概是100千瓦的水平。一个小的“平衡木”式的预警雷达,它的功耗是多大呢?以瑞典的“平衡木”为例,它的平均功率大约也是100千瓦。
想想看要完成我们所说的一些机载系统,那么国产六代机的发电能力需要有多大呢?200千瓦够不够,或者300千瓦或者更大,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能够看到国产六代机的发电能力,那么它的机载电子系统,它的杀伤性自卫系统的能力有多强,基本上就能看出大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