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

楚风雅 2017-10-18 19:07:21

历史文化名镇-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

区域概况

龙港镇隶属湖北省阳新县,地处鄂赣边界,南依幕阜山脉,北濒富水上游,南与与通山县、江西武宁县、瑞昌市接壤。中心位置东经114°53′,北纬29°33′,地势南高北低,面积3.2平方公里,拥有山场20万亩,耕地5万亩,辖38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1.7万人(2014年),为阳新第一大镇。1997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2002年成为黄石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列为中国全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建置沿革

龙港镇形成于元末,明代称龙川市,晚清改龙港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龙燕区;

1949年6月,为阳新县第五区;

1951年10月,改为第八区;

1956年1月,改称龙港区;

1958年12月,建立龙港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复名龙港区;

1975年2月,撤消区建制,改设龙港、洋港和富水3个人民公社;

1984年2月,龙港、洋港、富水3个公社合并成立龙港区;

1985年12月,撤区划出洋港,名称龙港镇;

1987年9月,龙港镇分设龙港、富水两镇;

2001年3月,撤消富水镇建制,并入龙港镇。

传统工艺

龙港拥有寒食节、六月六、立夏、七月半等传统节日,传承至今的铁器、竹器、石雕、木雕、布贴画、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传说中的岳飞圈地和龙港采茶戏、龙港单鼓、龙港道情、龙灯狮子灯等地方民间文化多形于清末时期,乡风浓郁,独具特色。

单鼓

采茶戏

周边景点

富水水库

富水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有灌溉、航运、围垦、养殖、灭螺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发电引水管、电站及灌溉渠道组成。省水利厅直辖管理。富水水库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大坝为1级建筑物。是集人文景观、旅游景点和旅游、度假、疗养、会议、娱乐为一体好地方。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于1976年,位于龙港镇新街西侧,前临106国道,后倚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与龙港烈士陵园毗邻。是湖北省名胜之一,载入了《中国名胜大词典》。

馆内有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特委办公住宿处、特委防空洞、陈列室,共收藏文告、书刊、信件、武器、壁画、烈士遗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余件。陈列分五个部分,再现了彭德怀、李灿、何长工、吴致民、黄火青、曹大骏、叶金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由纪念馆管理的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彭德怀旧居、彭杨学校、红军后方医院等三十余处旧址,均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港烈士陵园

龙港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龙港大道西侧的狮子山上。山顶建有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彭德怀、何长工、傅秋涛等人的题词,还建有吴致民烈士墓等建筑。纪念碑、烈士墓周围,环绕着苍松翠柏,整个园区郁郁葱葱。

宝莲禅寺

宝莲寺坐落在龙港镇区西约3公里的福隆山。寺庙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佛祖灯会》勒石记载,该寺于光绪年间由高僧宏珍祖师住持,常住僧众50人。1938年秋被日军纵火焚毁,仅存石礅、化钱炉、小石亭等。1991年,受戒于归元寺的青年和尚演觉在旧址上重建佛寺,更名为宝莲寺。2000年秋,在武汉、温州广东等地居士的赞助下,从缅甸购进32尊玉石佛像。

龙港红军街

龙港红军街,又称龙港老街,亦称革命旧址一条街。坐落在龙洪河畔,西龙港新街道相邻。街道长800余米,宽5米,青石板路面。两旁全为青砖布瓦二层楼房,一进数重。店铺前均砌有2级石台阶。店面为红漆门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朴典雅,是江南古镇的缩影。

据《阳新县志》载,龙港老街的雏形,始于元代末年;明代鼎盛,称龙川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55年),清朝政府在此设龙港巡检司,改称龙港市。清末民初,龙港街店铺鳞次栉比,旗幡招展,拥有商号、作坊300余家,甚是繁华,故有“小汉口”之称。

1927年,中共湖北省委在此组织了秋收暴动。1929年秋至1930年夏,彭德怀等进驻龙港,开辟鄂东南根据地。1931年,中共鄂东南特委迁到龙港,龙港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共鄂东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的48大机关的所在地,领导着湘鄂赣边界21个县的革命斗争。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红军招待所、红五司令部等17个党政军机关均设立在这里,被称为“小莫斯科”。

领略阳新风土人情  纵览天下风云舆情

阳新风情(微信ID:hbyxfq)

0 阅读:0
楚风雅

楚风雅

诗文风雅:惟楚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