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富水碧连天 落日堤岸柳系船
富水河:开门即景,怡然入画 2008年,我专程深入到头通山富水河源县的九宫山和太阳山探秘,发现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清澈的泉水犹如喷射出的琼浆玉液,然后汇集上游的雉水河、厦铺河、横石河、燕厦河、黄沙河等数百条山溪由西向东,交融汇合成了碧波荡漾的河水,一路狂欢,奔向长江。
我发现,富水河两岸人家,开门见山,举步即水,仿佛走在山水画中。头顶蓝天白云,满目青山绿水,吸纳两岸花香,怡然行走画中,让人美不胜收。富水河两岸美景目不暇接,在著名的风景区富水河隐水洞东端一公里处,有一个叫黄石洞的地方,其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怪石林立,其中三块巨石,直指苍穹,屹然傲立,四周遗留有土地革命时期的标语及相关红色文物,据说,这就是当年红十七军诞生的地方。
出隐水洞、黄石洞,可找到明代侍郎朱廷立之墓。朱廷立于1523年登进士第,曾先后任浙江诸暨知县、顺天巡抚、兵部侍郎、都御史、大理寺卿、工部侍郎、礼命侍郎,为官十任,荣登二品。在职期间不忘笔耕,著有《盐政志》、《马政志》等书,其中部分作品被收录入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是位学术深厚的儒官。朱侍郎退仕回乡后,著有《两崖集》,题写了不少牌匾,如今通羊镇管家悬岩的“铜肝铁胆”就是他当年的手迹。
此外,位于燕厦乡的观音阁,坐北朝南,面对富水,三面环山,这里在大革命时期曾是武装革命的领导机关和联络点,在大殿左前方的陈列室里,至今陈列着程子华、梅盛伟等老一辈革命家照片。 在富水河畔的大畈镇,还有正在建设之中的核电站;有清乾隆时期的谭氏宗祠,祠堂里雕梁画栋,各类书法、对联、牌匾堪称传统艺术精品,并存有皇上恩赐的龙袍、玉带等镇祠之物。
富水河: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富水河穿过崇山峻岭后,便进入黄石境内风景秀丽的富水水库大坝。 从地理位置上分,可称富水大坝以下为富水河中下游,富水大坝一带有太多的美景和人文,如淹没于水底的千年古镇阳辛;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出生于此;宋代文人王质故里;耸立在富水河边传说甚广的“望夫岩”……多少年来,富水河静静地从这里淌过,记录着富水河在岁月中的变化痕迹,见证着两岸百姓的生活变迁。
据阳新县志记载:当年人们可直接从富水河运送苎麻过长江外销日本,涨水期,“阳武班”客轮可直抵阳辛古镇,通航73公里。
有人说,富水河流淌了多少年,两岸人们就苦苦地挣扎、煎熬、累过多少年,特别是当年血吸虫病肆虐的日子,不知道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还是这条通江大河,由于洪水泛滥,无情地吞噬着濒水生息的两岸人民,富水河真的变成了“强盗河”。
2003年,记者在阳新军垦农场采访,发现了一家三代共6口人都染上了血吸虫病,最小的竟是抱在怀里的婴儿。一位老人告诉我,解放后,血吸虫病消灭了,送走了瘟神,他们才有了希望。但不知何时,瘟神卷土重来。说着说着,老人老泪纵横。至今,我仍然忘不了老人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神。
2008年夏天,当我再到那位老人家时,老人已离开了人世。其子女告诉我,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政府投入了很多根治措施,基本上抑制了瘟神。在这里,我发现建起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村民种上了城里人爱吃的藜蒿等绿色蔬菜。 在富水河河面上至今还生活着400多名渔民,200多艘渔船常年在富水河上穿梭,还不包括富水河流经的大网湖水域。正是流淌不息的富水河,造就了总面积为20495公顷的大网湖这片宝贵的湿地保护区,也使富水河中下游地区真正成为鱼米之乡。
(来源腾讯网灵秀富水)
领略阳新风土人情 纵览天下风云舆情
阳新风情(微信ID:hbyx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