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关麟征病逝,徐向前特意致电家人:黄埔同窗,怀念不已

时光匆匆行者路 2025-03-17 23:23:49

1980年7月30日凌晨,一位老人被紧急送往香港伊利莎白医院,医护人员为他紧急施救,过程中发现这位老人胸前布满伤口,伤痕累累,那是被手榴弹炸伤过的痕迹,在场的医生护士们都十分惊讶,眼神充满疑惑。陪同前来的夫人解释:“这些伤痕都是他抗日浴血奋战所伤。”众人心生敬意。他是关麟征,就在送往医院的第二天,1980年8月1日,关麟征逝世,徐向前元帅特意致电其家属,表示哀悼之情。

图|关麟征关麟征英勇抗日,被赞“爱国男儿,血洒疆场”关麟征,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略我国领土,1933年初,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发演说:“满蒙与中国系以长城为境界者,由历史而言,亦无议论之余地。尤以热河省之属于满洲国之一部者,征诸该国建国之经纬,当可明了。”显而易见,日军开始筹划着夺取热河之地,对长城发起猛攻,国民革命军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的进攻,浴血奋战。这场我国广大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就是长城抗战。1933年3月,关麟征奉命率领25师北上,参加长城抗战,部队一行走到古北口前线,战士们顽强战斗,最终拿下二线阵地,彼时东北军将领张廷枢率112师正在古北口抵御日军攻击。

图|张廷枢自3月8日起,日寇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在古北口上空盘旋,轮番轰炸,炸弹落入112师指挥部所在院子北边的一间瓦房上,指挥部房间的玻璃被炸得粉碎,形势危急。日寇不断发起攻击、轰炸,张廷枢就白天指挥作战,夜里来回各地,向上级汇报军情,开会研究对策。张廷枢率军在古北口前线苦战二十多天,双方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极大,古北口也面临着即将被攻陷的危机。当时一同参与作战的还有王以哲的107部队,眼看着部队即将被击溃,王以哲下令,让107部队后撤,留下张廷枢的112师继续坚守。王以哲是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也是张学良的亲信部属,而张廷枢则是东北军元老张作相的儿子,张廷枢与王以哲无上下级关系,所以王以哲这么做,直接惹怒了张廷枢。多年后杜聿明回忆那时二人争吵不已的情景:张廷枢说:“你的队伍能走,我的队伍就不能走,这算什么道理?”王以哲回:“没有命令你就不能走。”张廷枢大怒:“听谁的命令?既然你能走,我也能走。”

图|王以哲彼时关麟征率中央军25师到达,王以哲、张廷枢都想让25师接替,继续防守古北口一线,关麟征态度坚决,绝对不放112师离开,大家共同对随时会突破防线的日军进行反击。要知道,这时候的张廷枢已经不想再留在古北口了,借着受到父亲张作相致电的机会,张廷枢在没有与关麟征联络的情况下,带领112师撤出阵地,离开前线。与张廷枢的临阵脱逃形成对比的是,关麟征亲率队伍,向日军发起猛烈反击,双方作战激烈,关麟征身边的战士们几乎全部战死,他被枪榴弹炸伤五处,身上鲜血直流,成为名副其实的“血人”,与日军顽强对抗,一次次击退敌人,并成功占领潮河支流北岸(干沟)高地。遗憾的是,原本由112师据守的蟠龙山长城一线高地、古北口北关、卧虎山等地最后都失守,被日军占据。在这场战斗中,张廷枢被很多正直的抗日将领怒骂“无能”,《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则亲自撰写社论,赞扬关麟征为“爱国男儿,血洒疆场”。

图|前排左二为关麟征5月,关麟征准备率军离开密云地区,前往北平北郊进行战后休整,当地的百姓们不愿让他们撤走,担心一旦部队离开了,日寇会再来侵袭,也就是说,部队给了百姓们安全感,关麟征安抚了许久痛哭不舍的百姓,这才离开。由于在古北口前线奋勇抗敌的事迹,关麟征深受北平爱国青年的尊敬,很多学生特意邀请他去学校讲演,讲述他的抗日事迹,关麟征的抗战经历因此鼓舞了很多爱国心切的有志青年,报效祖国之心怦然生起。青年爱国,愿投身以报效国家,关麟征自然喜闻乐见,他热情地派身边的参谋做讲座,派连长们对学生进行操练,以待来日疆场迎敌。

图|关麟征关麟征宣布蒋介石决定,会场瞬间哭声一片,25年后杜聿明回忆:我含泪登车关麟征在北平的所有抗日行动,皆因蒋介石的一句命令而停止。1935年,关麟征在北平宣武门外下斜街第25师的司令部,收到蒋介石发来的电报:“第17军第2师开往徐州,第25师开往洛阳,即日起撤出北平。”蒋介石的这则命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麟征的部队需不战而退,退让日军,这完全与广大抗日军民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蒋介石又为何要发出这样的命令?究其缘由,是由于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冶郎签订的《何梅协定》。

图|蒋介石与关麟征1935年5月2日的晚上,有辆汽车疾驰而来,停在了天津日租界寿街北洋饭店,下来两个人,直接闯进在此居住的天津国权报社社长胡恩溥的房间,对着胡恩溥连开数枪,将胡恩溥打伤,胡恩溥被紧急送往医院,最终身亡。第二天凌晨,又有两个人闯到日租界义德里二十二号的宅院里,对住在此处的振报社社长白逾桓开枪,白逾桓当场身亡。胡恩溥、白逾桓是什么人?他们二人都是亲日派的人物,经常与日本人往来,他们的报社也是受日本人资助的,用通俗的话讲,他们都是百姓们嗤之以鼻的“大汉奸。”胡恩溥、白逾桓的死亡,让日本人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向国民党政府施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日本人开始一系列诬陷指正的行为。与此同时,在遵化城又紧接着发生了孙永勤的事件。

图|孙永勤塑像孙永勤是热河兴隆人(今河北承德),孙永勤自幼时开始习武,为人性格直爽,当日寇侵华,孙永勤便在自己的家乡拉起一支队伍,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即使遭到日军数次围剿,孙永勤仍率众英勇抗击。同样是在1935年5月,为解决部队军需补给的问题,孙永勤带队进入遵化城,按照之前签订的《塘沽协定》,遵化城是非武装区,无论国民党军还是日军,都不能随意进入。孙永勤进入遵化城之后,顿时发觉日军的意图,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进军华北的借口,孙永勤想办法突围,离开遵化城,返回长城以北山区。可日军层层围困,孙永勤实在不好突围,被迫坚守原地,日军与孙永勤的队伍发生激战,日军甚至动用了飞机、大炮等武器对孙永勤众人进行猛烈轰击,与此同时,国民党特警部队也派人夹击孙永勤。5月下旬,在日军、国民党特警部队的双重夹击下,孙永勤及部下壮烈牺牲。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孙永勤的名字赫然在列,既是抗日英雄,国家与人民定不会忘记。

图|何应钦胡恩溥、白逾桓的死亡,孙永勤的奋战,无疑给了日本人向国民党政府提要求的一个借口,5月29日,日本方面派出代表会见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秘书长余家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日本方面声称,第一,胡恩溥、白逾桓的死亡与国民党脱不了干系;第二,孙永勤率军战斗时,得到了国民党遵化县政府的援助,其行为破坏了协定内容。日本方面紧紧咬住这两点,并以此为由,提出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日本方面与国民党政府先后几次见面,或协商、或威胁,对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求,而对于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真的选择了一步步退让!前有《塘沽协定》,如今又一次次妥协,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的一系列作为,早已经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不满,很多人提出了抗日反蒋的口号。为了压住广大人民的努力,日本人与国民党政府佯装不在协定上签字,实际上已经达成了协定内容,7月6日,国民党政府送出由何应钦签署的“致梅津函”,至此,何梅协定秘密达成,这份协定也成为蒋介石所作所为的一大力证。

图|何梅协定何梅协定内容众多,其中不乏一些强硬的要求,包括:一、罢免日本指定的军政人员;二、撤退驻扎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与东北军;三、第25师撤退,解散第25师学生训练班;四、停止抗日活动。仅仅是简单列举一些,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这些要求的无理,但国民党政府仍然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关麟征听到这些消息,立刻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表示如果不战而退,对委座(即蒋介石)的威信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在社会舆论上也会陷入一个不好的境地,但关麟征的寥寥数语又如何说服本就志不在抗日的蒋介石呢!没过几天,在北平宣武门外的关麟征还是收到了蒋介石要求撤退的命令,关麟征不愿退兵,他更想与那日寇决一死战,哪怕血染疆场,但作为军人,作为部属,他又不得不服从于蒋介石的命令。

图|关麟征旧照关麟征怀着不快的心情,召集团长以上的军官开会,会议上,关麟征宣布了《何梅协定》的相关内容、蒋介石下达的命令,众人无言。关麟征说:“兄弟们,该说的我都说过了,但如今委座亲自下达命令,我们除了忍辱负重地撤离北平之外,别无其他选择。”关麟征说完这番话后,会上没有人说话,后来,抽泣的声音打破了许久的沉默,想到即将不战而退,众人心中生生被压住的爱国情怀彻底被激起,习惯了在场上奋勇杀敌的将领们如今失声痛哭,徒留无助。当晚,第25师师长关麟征、副师长杜聿明率领官兵,撤离北平之地,一路上大家心情沉重,却不得不被迫接受这种事实,即使他们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但心中对蒋介石、何应钦的做法却是不解的。25年后,56岁的杜聿明回忆起那时撤离北平的往事,仍然心痛不已:“那时部队在长辛店登车离开,很多人回头遥望北平,悲愤表示‘美丽的古都,就这样拱手送人了,我当真是我国军人的奇耻大辱’。我与他们一样,也是含泪登上了列车。”蒋介石一声令下,将士们无奈撤离北平,成为藏在关麟征、杜聿明以及其他战士们心中的一大憾事。

图|杜聿明关麟征不幸病逝,徐向前元帅哀悼:黄埔同窗,怀念不已蒋介石如此作为,必定是违反广大 爱国军民的想法的,当日寇侵略,民族危亡,也必然会有更多的爱国人士站出来。1936年12月12日,就在《何梅协定》达成的第二年,张学良、杨虎城毅然扣留在陕西督战的蒋介石,劝谏他停止内战,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发动西安事变。共产党领导人亲自赶到西安,参与谈判,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抗战,为广大人民所愿,当然,也是关麟征所愿。

图|关麟征在战场上抗日战争期间,关麟征参与保定战役、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各个战役,带领战士们,勇猛抗击日军,他仍然是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热血将领。在关麟征等无数爱国抗日将领的坚持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广大军民也终于等到了日本投降的那一天。当和平临近,关麟征选择激流勇退,他不愿与人民为敌,不愿与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畏敌。1949年,关麟征毅然决然辞去陆军总司令的职位,带着家人一起隐居,过着不问世事的宁静生活。他在离开的路上,告诉他人自己此行只是为了探望生病的父亲,随后定当响应蒋介石,而此后蒋介石数次发出召唤,他都没有回应,而是选择与家人平静生活。当新中国成立,当祖国的建设越来越好,关麟征在香港的家中也很高兴、欣慰,他的生活很简单,早睡早起、读书写字、练习书法、与家人外出旅行,晚年的关麟征日子过得很清净。

图|关麟征与家人关麟征有一个妹妹,叫关梧枝,关梧枝是一名共产党员,一次妹妹关梧枝专门去家中探望他,提起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那时关麟征年纪已经大了,却十分有兴趣,妹妹关梧枝跟他讲祖国各个地方的建设、讲共产党的政策,关麟征一边听,一边大赞:“对,确实该这么做。”他听着心情很好,就连他的夫人都忍不住对妹妹关梧枝说:“几十年来,我就没见你哥哥这么高兴过。”关梧枝也开心地笑了起来。关梧枝被当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关麟征很高兴,妹妹能投身于祖国事业,他很骄傲自豪,还特意给友人写信:“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于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言语之中可见他对妹妹的深切关心,以及对人民事业的热情支持,他走下战场多年,爱国之心不变。

图|关麟征旧照因为战时的伤病,晚年关麟征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同时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他经常去看医生,但健康状况确实不好,1980年7月30日凌晨,75岁高龄的关麟征从睡梦中醒来,感觉身体不适,赶紧告诉夫人,然后陷入长久的昏迷。关麟征被紧急送往医院,这样一个老人,解开衣扣后却是满身的伤痕,尤其是关夫人解释清楚他是由于战场作战才有如此多的伤口时,医护人员肃然起敬。1980年8月1日,关麟征逝世。

图|徐向前关麟征逝世的消息很快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人们为其悲痛不已,曾在战时与关麟征有过交往的徐向前元帅,为这位战将感伤痛惜,特意致电关麟征的家人,表达怀念之情:“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想来,抗日名将关麟征的名字,徐向前元帅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