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王国藩:被毛主席写进文章,接见10次,1978年被免除所有职务

花开半夏千古 2024-08-02 01:22: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在农业领域上,亦是如此。

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也成为了毛主席关心的一桩要事。

从1950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有3亿多农民无偿分到了土地。

分到土地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量也实现了剧增,但是问题同样存在——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单位产量增长潜力有限。

为了解决生产扩大后的各种问题,毛主席决定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把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也就成为了被选择的道路,合作社应运而生,应时而生。

而在创办的合作社中,王国藩以及其合作社成为了其中耀眼的一个。

在这个过程中,王国藩本人以及他组织的合作社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表扬。他也多达10次被接见,甚至于毛主席还把他写进了文章之中。

不过祸兮福兮,1978年这位传奇的模范,却被免除了所有的职务。

1919年,王国藩出生于河北遵化的一户贫苦农家。

19岁时他参加了革命,1941年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与其他同期参加革命的干部相比,王国藩在军事、政治组织工作上显然算不得“出类拔萃”,但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他却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央号召地方发展农业合作社之后,他立刻行动起来,组织全村23户贫农,靠着“三条驴腿”办起了一个简陋的合作社,勇敢的走上了自力更生道路。

他们的合作社之所以叫“三条驴腿”,是因为当时村里经济十分困难,数来数去,全村只有一头驴能帮人干活,耕牛根本没有。每年到了耕种的季节,合作社需要用这头驴,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想借用这头驴,合作社也没办法完全使用这头驴,所以就是“三条驴腿”。

在生产资料如此匮乏的情况下,王国藩带领村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合作社第一年只有23户,第二年就发展到了83户,粮食亩产也翻了近三倍。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村里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二十万斤粮食,五万斤以上救济粮以及一百多套过冬棉服。而到了1955年,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不仅家家户户都能自给自足,而且还售出余粮三万多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能卖粮赚钱,帮助其他村子。

生活越来越好,大家也有了干劲,村子周围的荒山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也种上了蔬果变成绿林,村里的牲畜达到了上百头,不再是全村只有一头驴的窘境。

合作社里的四十多户人家还盖起了140多间新房。

时间到了1956年,王国藩的合作社发展成为拥有552户的高级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很突出的成绩,很快他的事迹就传到了北京。

毛主席看了他的相关工作报告,表示了高度肯定,王国藩也被推举为社务管理委员会主任。

他继续发扬“勤俭办社”的光荣传统,在他的领导下,村里的粮食作物亩产比上一年又增上了50%,个别作物产量还实现了翻番。

为此毛主席后来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王国藩的合作社,把他的工作事迹定为先进模范,指示各地积极学习王国藩的办社经验,并广泛推广。

不过随着很多农村合作社有了起色,有一部分人思想上有些膨胀,批评王国藩“勤俭办社”的理念太保守,应该大操大干,但他坚决反对盲目激进,主张大力节约开支、降低生产成本。

1959年国庆节,王国藩受邀进京参加活动,并登上天安门城楼。

当时他穿着对襟袄和抿裆裤,衣服破旧,不好意思和大家站在一起。于是找到周总理,说:“您看我这打扮,就别让我参加观礼了吧?”周总理说“你代表的是农民,就应该这样!”在周总理的鼓励下,他大胆参加了观礼活动,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

从1957年到1969年这12年中,王国藩多次受到邀请,赴北京参加节庆活动或农业会议,期间同毛主席见了10面,其中8次同毛主席握手。

更难能可贵的是,毛主席两次请王国藩吃饭,听说他是北方人,不能吃辣,毛主席还贴心的劝他多吃不辣的荤菜。

1967年,他走上领导岗位,虽然成为了干部,但他坚持长期下地干活。

有一次,有干部把白薯产量虚报到亩产百万斤,王国藩听后很生气,当面斥责:“像你这么大个儿的白薯,一亩地能堆一万个吗?”

1969年,王国藩当选中央委员,但他坚持农民装扮。

1973年在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当众和他握手,当天毛主席只和两个人握了手。

但在十年特殊时期,他做出了错误选择,特殊时期结束后被免除了所有职务,重新变回农民。

但他没有歇着,开始创立乡镇企业,75岁又当上了村里企业的名誉董事长,2005年病逝,享年86岁。

0 阅读:0

花开半夏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