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特依巴依,巴基斯坦的世界遗产,默默述说佛教历史

橙子侃侃侃 2021-05-23 14:58:19

巴基斯坦被认为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但是巴基斯坦好中国的文化差异其实非常大,在中国,佛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古刹和石窟游人如织,香火鼎盛。

而在巴基斯坦,几乎没有多少佛教元素。那么佛教曾经在巴基斯坦出现过吗?如果有,为什么现在的巴基斯坦很难找到佛教的存在感了?

现代巴基斯坦是印度次大陆宗教冲突的产物,立国之初,巴基斯坦就确立了伊斯兰教的特别低位。然而纵观历史,巴基斯坦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而巴基斯坦北部的一处遗址,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塔克特依巴依

塔克特依巴依为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马尔丹一处印度-帕提亚王国时期佛教僧院。被认为是健驮逻国最为宏大的佛教遗迹,其保存状况相当良好。

该僧院建造于公元1世纪左右,直至7世纪才被废置。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同时代佛教僧院建筑的典型代表。1980年,塔克特依巴依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伯尔-普什图省,原名西北边境省,是巴基斯坦最小的省,它是普什图族和其它民族的家乡,由原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原西北边境省合并组建,Pakhtunkhwa意为“普什图人之地”。

历史上,雅利安人、波斯、希腊、斯基泰、贵霜王朝、匈奴、阿拉伯、突厥、蒙古、莫卧儿帝国、锡克人和英国相继入侵这个地区,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公元前2000年到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后来这些人分裂为今天的普什图族和住在北部的民族。

从前6世纪开始健驮逻国开始统治白沙瓦谷,后来白沙瓦成为贵霜王朝的首都。大流士二世、亚历山大、马可·波罗、温斯顿·丘吉尔等历史人物都曾来到这个地区。古代这个地区是一个佛教中心(乌仗那)。

塔克特依巴依一词有多种解释。当地人认为其得名于山上的两口井或是附近的一口泉。在波斯语中,塔克特意为“上”或“王座”,巴依意为“泉水”或“水”。连起来意为“来自上边的泉水”或“高处的泉水”。而在山顶恰有两口泉水。另一个可能的意思则是“王位之源”。

遗迹位于马尔丹以北约15公里,附近坐落着一座同时期的小城,另外,周围还有一座同名的现代村庄。遗址在山上500英尺(150米)的地方。周边地区种植有甘蔗、小麦、玉米、蔬菜等。

僧院房间建筑群可能最早于1世纪便已经建成,因为有一处铭文写有冈多法勒斯(20-46年)的名字。此后,这里落入贵霜帝国第一任国王丘就却之手。该阶段持续到2世纪[5]。第二个阶段为3至4世纪,此阶段建造了佛塔庭院及聚会场所。第三阶段为4至5世纪,此时为贵霜帝国晚期。第四阶段发生于6至7世纪,入侵的匈人统治者监督完成了怛特罗密教建筑。

尽管此地区屡遭入侵,但塔克特依巴依坐落于山巅,使其免遭破坏,这一点与其他早期佛教建筑群不同。此处一直使用至7世纪,直至资助中断,无以为继。

有关此处最早的现代资料来源于一名法国官员,时间是1836年。探索及挖掘工作于1864年开始。大英博物馆内藏有大量此处的物品。1920年代,遗迹进行了重大修复。

巴基斯坦与佛教

巴基斯坦信仰佛教者为数极少,2012年普查数据表明不足1500人,2017年选民登记中佛教徒人数为1884人,集中在信德省和旁遮普省。

但是佛教在古代的巴基斯坦曾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古代时期属于西方印度的巴基斯坦,佛教曾极为盛行;不仅是佛教北传重要路线,还一度拥有大量信仰人口和佛教寺庙。从塞琉古王国、贵霜至加兹尼王国,不同时期曾产生大量佛教高僧、部派思想等;至今仍存有佛教文化遗产与考古遗迹,如塔克特依巴依。

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西北边境,有众多佛教遗迹,主要集中于犍陀罗一带,古代居住于此的佛教徒多数为大乘佛教徒。斯瓦特是另一佛教流行的重要地区,现在那里的居民多数是普什图人。在古代,此地曾是密宗流行的乌仗那国(密宗信徒相信佛陀曾到此地传授密法,此地也是莲花生的故乡)。

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有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的遗址,其中以塔克西拉最为有名。古时的高僧童受就出生于呾叉始罗国(位于现旁遮普塔克西拉)。

古代巴基斯坦的佛教在嚈哒时代衰退,在旁遮普地区的大多数佛教徒在公元7世纪初起开始改宗印度教。

自公元7世纪后期起,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南亚的西北部,直到大约公元10世纪,当加兹尼的马哈茂德控制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伊斯兰教开始在当地站稳脚跟。

后来,巴基斯坦一带的佛教徒要么逃至南亚其他地区,要么被迫改宗伊斯兰教。最终,佛教在巴基斯坦不复存在,只剩一些遗迹。

1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