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佛多年,为何无法缓解情绪?信教能帮抑郁、双相患者康复吗?

安汐谈情感 2023-09-17 04:52:02

文 / 晴日心理 何日辉

01、父母要懂得引导孩子释放负性情绪

昨天,我们分享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她是我好友的爱人丽华,已经40多岁了,生活富足,家庭关系稳定,但她总是莫名感到愧疚、压抑,经常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如果从主流精神科的角度出发,她很有可能符合“恶劣心境”的诊断,这是抑郁障碍中的一种。

当时我的好友正好带她来广州和我叙旧,机缘巧合下,催眠治疗师Lucy对她进行了一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找到了她总是莫名愧疚、压抑的主要心理根源,修复了这背后的两个主要心理创伤。

可能有的读者对丽华的第一个心理创伤感到疑惑。

当时丽华和我的好友还没结婚,她就怀孕了。我的好友因特殊工作调动,出差了一年,两人联系不上;又因为一些误会,丽华一度以为自己被抛弃了。

在近1年的时间里,丽华非常压抑、痛苦,因为未婚先孕、“没名没份”,又不敢跟家人和朋友说,经济上又有困难,只能孤身一人生下了孩子。

虽然后来误会解除了,她发现男友没有抛弃自己,我的好友也工作调动回来了,两人正式结婚,但这近1年的痛苦经历仍然留下了“病根”。

这明明是一场误会,丽华理性上也明白,可为什么这段经历还是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她持续多年莫名压抑?

我们之前分析过,根据我们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经验,叠加性心理创伤的组成分为4个方面——强烈的负性情绪,扭曲的认知,创伤的情景、不适的身体感受。

对于丽华的这个创伤来说,扭曲的认知并不明显,因为她在认知上理性知道丈夫没有抛弃自己,那是一场误会,所以她也没有对丈夫抱怨、指责。但是那1年里痛苦、压抑的情绪仍然进入了内隐记忆层面,得不到根本上的处理,也就是得不到修复,所以一直影响着她后来的情绪状态。

所以,这个创伤的处理进一步启发我们,也启发广大读者们。如果我们的家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经历了痛苦的事,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跟他们讲道理、解除误会、纠正他们的认知就可以了。

父母要对孩子共情、理解,引导孩子及时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出负性情绪,然后再给予积极的、认知上的引导,尽量避免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02、即使只是目睹耳闻,也有可能形成心理创伤

丽华的第二个创伤发生在7、8岁时。当时小伙伴不慎掉下河,对她大声呼救,但她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被河水冲走了,最后不幸身亡。

当时大人们都没有责怪她,她长大以后也知道那不是自己的错。她在接受深度催眠之前,她虽然依稀记得这件事,但并不知道这件事对自己形成了那么大的影响,更不知道原来这就是“莫名愧疚感”的主要心理根源。她自己也很惊讶。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有的孩子虽然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他们目睹了事件的发生,甚至可能只是听说了事件发生,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处理,这都有可能进入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形成一定的心理创伤。

当然,某个单一事件的心理创伤不一定会导致精神心理障碍,有些人一直都没出什么问题。可如果孩子还遇到很多其它负性事件,心理创伤不断叠加,就有可能以精神心理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虽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负性事件,或多或少形成一些小创伤,但父母要尽量避免这些创伤越积越多,埋下精神心理障碍的大隐患。

03、青少年患者不宜通过信仰宗教加快康复

我们在跟丽华交流的过程中,还得知了一些她的生活经历。

其实在她跟我们见面的前几年,她的情绪问题更加严重。她觉得药物没有办法解决心理根源上的问题,也没有找一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但她信佛,也希望佛学能给予自己心灵上的平静。

在她学佛的过程中,她的部分心理问题确实得到了缓解,有部分认知得到了提升,情绪上已经好多了,但“总是莫名压抑、愧疚,感受不到快乐”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她一度很无奈,但也没有过于悲观,她说她的仁波切告诉她,“时间会冲淡一切”“要慢慢地悟”。所以虽然她一直比较压抑,开心不起来,但也没有出现精神崩溃。

她还说,她的姐姐也信佛,已经长期住在寺庙里了。而她的孩子当时大约7岁,也送到了佛学院,想让孩子从小学佛。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很多被精神心理问题折磨的人希望通过信仰宗教来解决问题。他们希望宗教能帮助自己顿悟、开悟,也就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认知上的迅速提升,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情绪问题的痛苦。

所以反过来说,很多选择信教的人,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他们感到压抑、痛苦,信教是他们的自救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丽华和丽华的姐姐都选择了信教,她们的原生家庭很有可能存在不少问题,极有可能在成长经历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丽华把自己的7岁大的孩子送去学佛,在我们看来这是不理性的。7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三观,不宜由父母决定他们的信仰。至少要等到孩子18岁成年了,甚至到25岁大脑基本发育成熟了,有较稳定的三观了,再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信仰比较稳妥。

也有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家属来问我:何医生,有些人信教之后,病情就慢慢好了,宗教到底能不能帮助患者加快康复?

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撰文深入分析过。

世界上的宗教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致力于对信徒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进行重构、重塑,令信徒能更从容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让信徒期望最终达到该宗教里所指向的美好目标。当然,非法的邪教除外。

所以,很多宗教本来就具备对人们的心灵痛苦进行疗愈的作用。

像丽华说的“时间能冲淡一切”“需要慢慢悟”,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心灵鸡汤,但因为她非常虔诚、对此非常认可,这也确实成为了她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她,让她虽然压抑,但也没有陷入精神崩溃,正常生活也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而且,宗教的特定场所,比如寺庙、佛堂、教堂等等,确实容易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一些宗教仪式,比如佛教中的打坐、诵经,也确实有帮助个体加强自我觉察、平复情绪的作用。

最典型的就是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正念疗法”,它正是脱胎于佛教,现在已经得到了循证医学的支持,成为一线的心理治疗方法。

再加上,个体在信教的过程中会结识很多教友,宗教提倡教友之前要互相关怀、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很可能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归属感。这相当于建立了比较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有利于患者康复。

可是,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信教也存在不少风险。

有调查显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信仰佛教的幸存者比非信教者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当个体遭遇的事件无法用所信仰的宗教信念进行合理解释时,反而很可能会对心理和精神造成更大的伤害。

而且,很多宗教的观念跟现在青少年、年轻人的三观存在很大冲突,他们的内心其实并不认可宗教说的那些话。如果患者带着功利心,为了治病而“强行信教”,又或者被父母强迫信教,那反而容易形成更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病情加重。

就算信仰宗教能够缓解部分病情,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问题,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宗教还是难以进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修复。像上面的丽华,她学佛已经学得比较深入,可是情绪问题仍然存在。

现实中,其实也有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在信仰宗教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认知反而更加偏执。

简单来说,信仰宗教可能会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康复有一定作用,但整体来说作用有限,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这个途径并不现实。

而且,我尤其不建议三观未稳定、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患者过早信仰宗教,更不建议通过这个方式来走向康复。

总的来说,丽华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即使是已经40多岁的成年人患者,整体上的认知比青少年更加“固化”,病程更长,但如果他们对我们有高度的信任和认可,也能通过临床深度心理干预,进入其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找到相应的创伤予以高效化修复,令他们的情绪症状大幅度缓解、甚至消失,最终走向康复。



0 阅读:9
安汐谈情感

安汐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