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选择火车,一坐就是十个小时,乌克兰之行,莫迪也是拿出了诚意的。
毕竟,要不是真有事,谁会为了7个小时的会谈如此折腾?
为自己发声自称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冲突中“端水”,莫迪到底想的什么?
俄罗斯有媒体带着质疑的语气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访,莫迪对基辅的访问,要被冠上的名号是“乌军入侵库尔斯克地区后第一位访问乌克兰的外国领导人”。
和谈双方诉求虽相差甚大,停火却是各国所理解的信号,无声之中,乌克兰行偷袭之招,冲突再起,谈判桌再一次被掀翻。
在这个时候访问基辅,印度方面或是想趁着中方高层访俄之际,展示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争面子,眼下不是好时候,尤其是在印度国内与反对派矛盾激化和孟加拉国政变的三重背景下展示形象,同时在多个棋盘下棋,印度不一定有这个本事。
仅在俄乌中间避免站队,就摊上了不少事。
冲突在2022年爆发,中国“保持中立”态度直接亮明,印度藏着掖着,不把话说死,却也在实际行动中避免明确谴责俄罗斯。
西方媒体对其的指责几乎没有断过,前不久的访俄之行,气的泽连斯基直接下台抨击普京与莫迪的会晤是对和平努力的致命打击,还单独将大使叫过去交涉了一番。
印度媒体透消息,从7月开始,莫迪就在计划8月访问乌克兰,后续爆发的新冲突,升级了局势,却没有让莫迪放弃对基辅的访问。
消息赶在中方发布高层访俄行程之后敲定,印度的心思,其实挺明显的,决定是莫迪的选择,结果无论好坏,承担者自然也只有他自己。
十个小时的火车,漫长的是距离,刷新的记录,是莫迪成为了第一位访问乌克兰的印度总理,他本人很是兴奋,到达基辅后就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与当地印度侨民热情互动的照片。
“没有一个问题能在战场上解决”是莫迪的强调,可与他握手者,是俄乌新一轮冲突恶化的“元凶”,他说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立的另类解读平衡之术罢了,印度早就变了。
人口大国数十年前的外交策略还是和所有国家保持距离,新时代背景下,已然变成与所有国家保持密切联系。
乌克兰是“攻略对象”之一,闭门会谈将近2个小时,结束后也并未召开记者会,合作协议却是签订了不少,虽然关起门来谈,但消息还是有所传出。
莫迪劝泽连斯基尽快开始谈判,现阶段的情况,对话和外交上的努力,是唯一能够解决冲突的途径,为表诚信,莫迪也大胆保证,愿意亲自为实现和平发挥作用,俄乌冲突中,印度从不是中立方,而是始终站在和平这一边。
可惜,战场之上,冲突方的保障尚有失效的可能,第三国的可信度只会更低。
苏杰生再爆料,声称莫迪主动提及了7月份与普京的一场会谈,明明晃晃的解释,可证基辅之行,莫迪非常想有所成就,他想证明自己是一位能干的政治家,也想让全世界都熟知莫迪这一名字。
话说的轻巧,算盘打的响亮,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后,双方的直接接触变得更难,很明显,印度并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调解人,泽连斯基早先的呼吁中,印度也并不在列,这一点,印度自己也清楚。
定位只在传递信息的渠道,俄罗斯方面广泛认为莫迪此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乌克兰或许也清楚,配合莫迪的这场“政治秀”,也是希望借此获得更多“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乌克兰也有媒体直接支出,莫迪此访,落点虽在基辅,更大程度却是在向西方国家释放一定信号,挽回访俄之行带来的不好观感。
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莫迪都在想办法缓和与其关系,为何它对中国,总是如此不客气?
走向让人担忧就在6月,莫迪当选连任,赖清德也凑热闹,社交平台上发表祝贺,莫迪高调回复,称期待与台湾地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话,说的不对。
印度一个国家为何要与中国的一个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方第一时间向印度提出交涉,抗议印度身为中国的建交国,却试图做出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事情实在不该。
中国与印度而言具有特殊性,两国“说破天”,事情闹大也不现实,摆在眼前且更为要紧的,仍旧是俄乌冲突。
库尔斯克冲突之后,就在21日,要武器不成的乌克兰首次在国际上承认,在针对俄罗斯的越境攻击中使用了西方武器。
舆论再发讨论,目的很好理解,他想用“西方间接参战”给俄罗斯施加更多的政治压力和安全压力,从而在俄罗斯南部制造更多的安全恐慌。
也希望用“将窗户纸戳破”之举,向西方争取更多的军事援助。
一箭双雕的背后,是俄乌冲突失控风险的近一步上升,和谈的期待已在国际上变成了对冲突继续升级的担忧。
远道而去撂下不咸不淡的几句话,莫迪的目的算是达成了,可对战争的影响不大,重新定义中立不如切实做出一点止战之举,冲突方都有外交之行却没有看到直观效果,如此还在国际上广而告之,意味到底是什么,这一点,莫迪心里应该很是清楚。
赋以自己高尚的角色更应该有靠谱的事情与之想匹配,现阶段来看,印度对战争的劝和,还是太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