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气球”引发的意外,是如何压垮女人的?

疾速娱乐 2020-11-29 11:14:41

直到电影的最后三十分钟,导演万玛才旦才抛出了《气球》的中心矛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女性的生育权利与藏地轮回的传统文化,两者之间谁更重要。

     

而在电影的前七十分钟里,导演的镜头先后扫过孩子、男人、医生、老师、尼姑等等角色,更像是一场藏区群像戏,将一群朴实平凡的藏民形象展现给观众。

《气球》在抛出中心矛盾的之前,一步步描绘了藏区人民对于性的保守和偏见。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父母对于孩子的性教育是羞涩的、空白的。

在影片一开始,孩子们把避孕套误当做气球拿来玩,当爸的达杰发现后不是说明真相而是直接毁掉。第二次孩子又偷走避孕套当做气球后拿去换哨子后,达杰不是教育孩子而是选择与邻居大打出手。

     

抛开当场毁掉孩子的玩具,这种粗暴残忍的家庭教育方式。藏民对于性教育的难以启齿,还不如找人打一架来得痛快。

在孩子这个视角,性教育是缺失的。而少年时期,性教育是模糊的。

当了尼姑的卓玛在接侄子回家时,遇上了曾经的初恋,她选择用逃避来处理两人曾经的感情。

卓玛与初恋之间的故事,导演并没有详细介绍,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理由。观众通过两人之间尴尬的处境和卓嘎的愤怒,隐约能够猜到两人在早恋时或因为某种亲密接触导致了众人的流言蜚语和谴责,最终导致卓玛被迫出家。

     

不难看出,作为性观念成长的重要时期,一边是渴望、好奇的试探,一边是高压、禁止的阻拦,明明是触手可及的事情,偏偏隔着一层铁丝网做的窗户纸。

更可怕的是,大人之间那种保守的性观念。

卓嘎想要结扎,在男医生面前闭口不提、拒绝交流,非得等到女医生来了才偷偷走到一旁小声交流。这种过于保守的性观念,仿佛还停留在上百年前的封建社会一样。

对于如此保守的性观念,导演借用了男医生的嘴吐槽:“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保守”。

     

不仅仅是医患关系之间,就连在成年人的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尽可能不谈就不谈。

其实性教育的缺失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种源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问题绝对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它是在为后续抛出中心矛盾做铺垫,而正是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女主角失去了生育的自主权利。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这种“失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

当卓嘎下定决心拿掉孩子时,冲进手术室不单单有一脸愤怒的丈夫达杰,还有满脸哀求的大儿子江洋。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身为女人,卓嘎是没有生育权的。卓嘎的生育权,不仅是属于丈夫的,更是下一代的。

如果一个女人失去了生育能力,会是怎样的下场呢?导演借用了羊的遭遇来说明,男性和女性在生育上不平等。

一只好的公种羊,不仅可以让人出高价收购,还是藏民之间的香饽饽,相互借种。

     

而一只两年不产仔的母羊,不仅失去了交配的权利,卖掉了也得不到好价钱,最后还要沦为砧板的肉。

抛开时代的关系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气球》所反映出的女性生育矛盾,在当今社会依旧如此突出和明显。

控制女性的生育权利、把女性当做生育的工具,在当下依旧仍然存在。甚至在当今女性高呼独立和觉醒口号时,这种保守派、传统派的反对变得更加强烈。

     

这似乎成了一个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的难题,女性想要拿回生育权,最终的选择只有逃离。

就像《气球》的结尾,“卓嘎”与妹妹一起前往寺院一样,当代的女性是不是也只能选择逃向远方,哪怕像苦行僧一样活着也好过沦为生育工具。

0 阅读:12

疾速娱乐

简介:保护佳片,杀死烂片,快准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