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琴师》:那黑暗且有声的世界里,是你倍感孤独的人生

疾速娱乐 2020-11-30 22:53:19

以真人改编的电影一向自带感人的魅力,但想要拍出自己的特色却不太容易。

改编自天才盲人爵士钢琴师梅耶泰克·考什短暂又绚烂的一生的、来自波兰的电影《盲琴师》,却带来了自己的特色。

“声音”是本片的重要元素,它既是点题了主角在音乐上的造诣,同时也是电影重要的表现元素。

《盲琴师》塑造主角“米耶特”这位盲琴师的过程,结合“看不见”的人物特点,通过放大各种周围的声音,弱化视觉、凸显角色在听觉上的灵敏。

而刻意放大的声音给观众在观影体验上来说是异常刺耳的,恰恰是这种异常刺耳的体验才能够突显出周遭嘲讽给主角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影响。

这种表现手法多运用在主角置身舞台上,观众与众人窃窃私语的讨论,在被刻意放大后就变成了一种嘲笑和嘲讽,映射在主角身上便成了一种歧视和偏见。对于盲人身份的主角来说,产生的内心压力和负面情绪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声音的表现力,让观众置身于和主角一样的感受之中,一同感受这种非常人所能经历的压力和情绪。

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让电影不是通过刻意卖惨来煽动,而是通过让观众体验主角的经历从而增加认同感、产生共情。

“关门”是本片的一大标志性画面,这一动作多是产生在他人离开主角,并且多次出现在片中。

从“关门”这个动作中,其实是外人对于主角的一种态度表现。主角往往处于被拒绝、被抛弃的语境中,进而刻画出一种被世间遗忘的孤独感。

这个多次出现的符号性画面,贯穿主角从童年到成名之后的整个人生,变成了一种无法抹去的人生伤痕。

无论是小时候被丢在修道院里后母亲转身离去,还是成名后两个心仪的女人先后离开了他,都是与“关门”有关。

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当有身边人选择离开主角时,主角总是会用怒吼一句“我才不需要你,我自己可以”,这句话看似倔强,其实背后是苍白的、是无力的。

对于盲人身份的主角来说,即便他拥有超高的音乐造诣、在音乐界登堂入室,甚至部分行动能力与常人无异,依旧免不了遭人偏见。

这种置身于常人世界、享受他人的掌声和赞赏,并没有带给主角一种畅快和自信,相反是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孤独。

《盲琴师》刻画人物悲惨孤独的一生时,并没有选择用顺序的方式展现,而且采用了大量的插叙。

传记片的顺序叙事手法一般在塑造人物如何从低谷走上巅峰的传奇经历,比如我们都熟知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而《盲琴师》用插叙手法解构主角的一生,则为了表现其孤独愤怒的性格是来源一个怎么样的人生。

仇视父亲是因为曾经被父亲故意放置在马厩中、险些命丧马蹄之一。对于女性的依恋,是因为小时候被母亲送到后修道院后心中那份对母爱的渴望。

当外界选择抛弃和离开他时,他内心的无力和孤独促使他的性情变得易怒偏执。这种斗气式的强硬,让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选择了离开,最终留下他自己孤单一人。

我们在震惊“米耶特”这位天才音乐家充满才华和天赋的同时,也感叹其悲苦孤独的一生,就像他眼前的世界满是黑暗,摸不着任何可以依靠的肩膀。

0 阅读:5

疾速娱乐

简介:保护佳片,杀死烂片,快准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