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别买增程车,除非你满足着3个条件,不然还是买纯电车更好

黄涛涌动高 2025-01-16 14:37:04

谈及购买新能源车,多数人首先想到“选购增程式”。这种选择倾向体现了增程车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

此车兼容加油与充电,适应各种场景,表现优异,实为兼顾便捷与实用的“两全其美”之选。

现实常令人无奈:

购买后许多人发现,该车体验欠佳:理论设计兼顾多方,实际应用却陷入两难境地。

这并非增程车之过,而是其优势仅契合特定需求场景。

简而言之,若不符合这三个要求,购买纯电动车是更佳选择。

首先,若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则不建议购买。

若对油电差价无法释怀,心态不够坚韧,驾驶增程车只会加剧你的焦虑感。简而言之,心态不佳者,开增程车易增忧。

别轻视这挑战的难度,许多人购买前同样自信满满,结果却发现难以实现。事实证明,这远非易事!

使用油车时别无选择,油价高昂也得接受并加满,虽有不甘,但只能坚持度过。

增程车独具特色,一旦选择“用电”模式,便难以回归传统。这一选项让用户彻底改变,不再依赖旧有方式。

归根结底,每次使用油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将其成本与电作比较,由此产生的心理差异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

这并非虚言,众多理想L7、L8车主均有相同感受。

通常情况下,驾驶30多万车辆的人,经济上应较为宽裕,不太可能对小额油费有所计较。

然而事实是,即便家庭经济无忧,心理上的障碍依然难以逾越。

短途出行时,这种纠结尤为显著。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上更加犹豫不决,难以快速做出决定。

考虑用油吗?内心深感不甘,认为这笔花费颇为冤枉。

用电时,中途需寻充电地点,既耗时又繁琐。

结果导致双方均不满,反而使日常出行变得复杂繁琐,需费心筹划。

因此,若无强大心理素质,勿视“油电切换”为退路,其或致心力交瘁。

其次,若家中没有充电桩,则不会进行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

增程车虽支持油电双模式,但真正便捷需满足条件:随时获取经济高效的电力,这是其舒适使用的关键。

而这一点,几乎都与家庭充电息息相关,家庭充电在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可或缺。

无家用充电条件时,增程式汽车的体验大打折扣,几乎可以形容为严重受限。

为何如此断言?

增程车电池容量有限,导致其电动模式续航仅维持数日。

冬季来临后,电动车通常需要每2-3天充电一次。

若无家用充电桩,则需频繁前往公共充电站进行充电,基于当前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解决方案。

此解决方案初看似可行,然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远比预期复杂多样。

一方面,会遭遇无法预见的外部因素,导致情况变得难以掌控。

充电桩可能已满需排队,这种情况令人不悦。面对充电设施紧张,用户常感困扰,体验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增程式车辆的充电速度相对较慢,效率不高。

即便使用快充桩,多数增程车的充电功率也仅约50kW。

每次充电至少需40分钟或更长,这远非便捷之选。

更棘手的是,个人生活方式将遭受“强制改变”:

例如,周末原打算自驾游,却因未提前充电,而不得不临时寻桩充电,导致时间被浪费。

多次重复后,这种经历令人心力交瘁,不禁对当初的决定感到懊悔。

若家中无法安装充电桩,选择纯电动车更为合适。简而言之,条件受限时,纯电动车是更佳选择。

使用公共充电因充电效率高且续航长,相较于其他方式更为省心。

最后,若计划长期使用车辆,建议进行购买,而非短期租赁或依赖其他方式,以确保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增程车因电池容量小,能耗管理不佳,导致电池衰减速度加快。

例如,同样是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在使用4年且行驶10万公里后,其续航能力仍能保持在90%以上。

增程车相比之下不够耐用。

测试结果显示,相同使用条件下,增程车电池健康度降至约75.6%。

这表示,纯电续航从原可能的200公里降至约150公里,显著降低了日常用车的便捷性。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增程车的电池容量相对较小。

频繁充放电会加速电池循环,致其更快老化。

另一方面,增程车的能耗管理系统较为基础,对电池的保护不及纯电车型,因此可能导致电池老化速度加快。

纯电车使用8至10年基本无碍,而增程车则难以达到此寿命。简而言之,纯电车耐用性相对更强,增程车则较差。

为追求长期耐用性,选择增程车需谨慎,除非市场推出“大电池配小油箱”的车型,否则不宜轻易决定。

总的来看,购车犹如寻觅伴侣,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求得最合适的匹配。

尽管表面看似“条件优越”,关键仍在于是否适合自己。选择需基于个人匹配度,而非仅凭外在条件。

增程车具有优势,但若不符合三项条件,购买后反而会增添生活困扰。

心理素质、家庭条件及长远规划,均对你的日常用车感受产生重要影响。

归根结底,车辆旨在提供便捷,减轻负担,而非增添烦恼与操心。

因此,选择前需自省适合何物,此乃关键所在,至关重要。

2 阅读:64
黄涛涌动高

黄涛涌动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