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喜欢安徽都有着不同的理由,或是因为这里的山水灵性,撑舟而去,忘却烦忧似入仙境;或是因为留存着一代诗仙李白创作的巧思,烹茶品读,诗韵悄然入心;或是因为阜阳的剪纸,摸过那些倾注一生传承技艺的手纹,就懂了那些剪纸的温度和意趣;或是因为已经变成安徽人生活一部分的“肘阁”舞,艺人们妆成之后把对生活的热爱变成最美的舞姿;或是因为这里入胃又入心的美食………但还有很多人,他们钟情于安徽,是因为一个人,一个身后毁誉参半,却用一生让一个时代有了光芒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重臣,世人多称李中堂,其祖先由江西迁至安徽合肥肥东,自李鸿章这代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兄弟也身居高位,是当时的显赫之家。李家聚族而居,府宅大院连成片,覆盖了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当时人称“李府半条街”。
故居幸存,那个图强为国,隐忍为民的精神渗透在门前的牌匾上、府宅的飞檐上、中厅的桌椅和这故居的一草一木中。
故居是典型的江淮建筑,前厅里陈列的大量珍贵图片和物件,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传奇一生,中厅和小姐楼则展现了待客和家眷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在展示李鸿章生平的基础上,还在故居东面开放了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展览的图文和物件能让每一个来者感受到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淮系集团是如何在李鸿章的带领下,创建了近代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防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
一百多年前,他站在舞台最中央,被仰望过、怒骂过、赞叹过,是能屈能伸隐忍为国的精神让佝偻懂的身影变得伟岸。
抬头间,阳光透过飞檐洒在中厅的书架上,那个追寻强国之梦的身影似乎清晰可见:书生点兵,创办淮军协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剿灭捻军之乱,并敢于挑战陈规,策划了谋求强国之路的洋务运动,他一生主持和参与了无数个中国首创,第一条近代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批军工厂。第一支近代化军队。第一批官派海外留学生。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第一条电报线、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无疑他是那个时代杰出的人才之一,虽然他因战争的失败被指派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而遭受了国人无数的怒骂,甚至死后被人挖出尸体,可当他在日本因中了刺客一枪而减少了一亿白银赔款,被贬至两广总督因战败谈判再被封为洋务大臣,为保大局红口白牙辩驳到吐血,直至生命最后一天躺于病榻上仍在与俄国人斡旋......
一个多世纪以来,太多人带着刻板印象看待这位隐忍爱国的人,只有少数人曾正视过他是谋求强国梦的领袖,日本刺客的子弹留在了他的眼眶里,生命的最后一年、最后一天都在用自己的隐忍和智慧表达着爱国的精神。或许,当读到他一生最大的敌人伊藤博文给他的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时,我们应该给这个极具人格魅力的晚清老头一个隔空的拥抱,谅解他的决定,敬佩他不顾一己之名顾全大局的可敬精神。
如今走进故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伫立于展厅,望着那泛黄的图片发呆,不知他们是否也看到了那个散发光芒的人,一个勇敢挑战陈腐的人,一个满腔热血逐梦的人,一个智慧果敢勇于承担的人,一个能屈能伸隐忍爱国的人。
他们觉着这样的人似乎就在身边,他们也有自己的梦,他们每个人都觉着自己很重要,他们是每个家庭过上幸福生活的依靠,他们是每个行业追求高峰的精英,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实现梦想的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