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潮汕人爱潮汕”,让外地人了解潮汕,让潮汕人更懂自己!】
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语——时节食时粿。
所谓“时节”指的是潮汕地区的“时年八节”。潮汕人提到的“时年八节”是一句流传久远的潮汕俗语,指的是一年之中8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潮汕人所说的“时年八节”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节、除夕。

而“时粿”指的是在不同的节日,潮汕人都会做不同的粿品。从字的构成来看,“粿”字是由“米”与“果”构成,是由米做成的一种类似果实一样的东西。

实际是,潮汕地区的“粿”确实就是与米有关的食品。潮汕地区的“粿”就是用米舂成粉末,再和水,经过搓、捏、揉成块状,中间包上馅料(也有不包馅儿的),用模子印成各种形状,蒸熟而成的食品。
在潮州,每逢清明节到来时,人们便要做朴籽粿。你知道原因吗?

在清明节,潮州人必将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春、扫墓,或者在家祭祖、围坐在一起吃食薄饼、朴籽粿等。他们借此追思先人、故土或者忆苦思甜,不忘艰苦岁月,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其实,在潮汕地区的“时年八节”(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节、除夕),人们用“粿”用来祭祀祖先、神灵。
在祭品中,粿仅次于“三牲”。潮汕人每逢“时年八节”,做粿是最重要的家庭节目之一。据闻,粿品做得好吃不好吃、漂亮不漂亮是衡量一个潮汕媳妇贤惠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传统的潮汕妇女都必须会做几样粿。

如今很多祭品都可以更新换代了,但粿还是要按老样子老规矩摆上神台。
虽说“粿”在潮汕地区是日常点心。但潮汕人也会根据每个节日而呈现出不同的做法,即所谓“时节做时粿”。例如过年要做“鼠曲粿”、元宵节要做甜粿、酵粿(发粿)、菜头粿,即“三笼齐”: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
而在各种祭拜神明或祖先的清明节, 人们则主要做朴籽粿。

据传当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州后杀掠夺,民不聊生。人们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在这些饥荒年中,潮州人便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在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沿袭至今。
故而潮汕地区也有“清明食叶”的民谚。
【本文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这里只是作为分享,并无商业化行为!】
——END——
品尝潮汕美食,欣赏潮汕美景,了解潮汕风俗,领略潮汕文化。让潮汕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