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潮汕人经常会问“食未”,原来与1943年的潮汕大饥荒有关

娇个潮汕美食 2025-04-12 11:46:57

【关注“潮汕人爱潮汕”,让外地人了解潮汕,让潮汕人更懂自己!】

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大都是向对方问好。如早上见到别人,会说“早上好”;中午则说“中午好”,晚上则说“晚上好”。这是一种礼貌的问候语。

然而在潮汕地区你与别人见面这样打招呼,别人一定会说你不是潮汕人,不是胶地人(自己人)。因为潮汕人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不会这样打招呼,我们都是这样说:食未(吃饭了吗)、食饱未(吃饱了吗)、鲁食未(你吃饱了吗)……

为什么潮汕人见面会问这一句似乎没有礼貌的话呢?其实这与1943年的潮汕大饥荒有关。

如果与潮汕地区老一辈人谈到悲惨的生活时,他们便会说:“惨过三十二年”。这里的“三十二年”,指的正是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 年。在这一年,潮汕大地被一场空前的大饥荒所笼罩,天灾与人祸交织,成为潮汕人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记忆。

1943年,潮汕地区长时间被干旱的阴影所笼罩。自1942年秋季开始,降水便急剧减少,一直持续到1943年春季,大地干涸,河流枯竭。以揭阳、普宁、潮阳等地为例,田野里干裂的土地一道道缝隙,仿佛是大地张开的绝望之口。水稻无法插秧,仅揭、普、澄三县受旱农田就达77万亩,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粮食产量锐减,这无疑为饥荒埋下了最致命的隐患。

然而,比天灾更为残酷的是人祸,日军的侵略让潮汕地区雪上加霜。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军出动飞机44架次,对汕头进行大规模轰炸,随后海陆部队大举进攻,汕头沦陷。在不到10日间,日军又陆续攻陷潮安、澄海两座县城,切断了汕头经潮州往韶关的潮韶公路,东南沿海的对外通道几乎全被日寇封锁。

在占领潮汕地区后,日军实行残酷的统治。他们封锁海岸线,禁止渔民出海捕鱼,剥夺了沿海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日军垄断商业,肆意操控物价,致使粮价如同脱缰的野马般飙升。据记载,当时白米每斗从83元疯涨至900元,普通百姓根本无力购买粮食,饥饿成为了笼罩在每个人头顶的阴霾。

在饥荒的阴影下,潮汕地区的百姓生活陷入了绝境。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寻找各种难以想象的食物替代品。薯皮、米糠、豆叶、香蕉头、青金树叶、苦菜心等都成了珍贵的食物。当这些也难以寻觅时,甚至出现有人吃蛤蟆、蚯蚓的悲惨场景,更有甚者,竟以观音土充饥,然而观音土无法被人体消化,许多人因此腹胀而死。

随着饥荒的日益严重,盗案频发。《揭阳民国日报》记载,当时“米珠薪贵、民生疲弊,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以致盗案频生”。社会治安陷入混乱,百姓们不仅要忍受饥饿的折磨,还要时刻担心自身的安全,整个潮汕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与绝望之中。

为了求生,约17万潮汕人,主要以揭阳、普宁、潮阳等地的百姓为主,扶老携幼踏上了逃荒之路,目的地是江西。但这一路充满了艰辛与死亡,由于饥饿和疲惫,许多人倒在了逃荒的路上,“病毙途中触目皆是”,可谓是一路尸骨,满目凄凉。

这场大饥荒造成的后果极其惨重。广东全省饿死和逃荒的人数达3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10,而潮汕地区更是重灾区,饿死者近数十万计。如惠来全县40多万人口,1943年就死了11万人;达濠“饿死者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除了大量人口死亡,潮汕地区的经济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农业生产停滞,商业凋零,社会秩序崩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因此,能够“食饱”(即吃饱)成为很多潮汕人老一辈人的最大奢望。只有食得饱才有机会生存下来。

虽然后来经济发展了,不用担心饿肚子,但人们依然见面时问候一声“食未”表示关心。还有潮语歌曲《你食饱未》,这首歌曲就是潮汕人见面的一种习惯问候语。

这也是潮汕人对1943年的潮汕大饥荒的见证!

(声明: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这里只作为分享,没有商业化行为!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END——

品尝潮汕美食,欣赏潮汕美景,了解潮汕风俗,领略潮汕文化。让潮汕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0 阅读:0
娇个潮汕美食

娇个潮汕美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