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阳明(28)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4-01-10 10:37:07

二十八、贵阳讲学

随着正德三年(1508年)冬季的离去,王阳明度过了龙场最艰难的岁月。第二年开春,贵州提学副使席书来到龙冈书院考察。

席书,弘治三年(14 90年)进士,正嘉之际的风云人物。席书为人正直,当年在户部员外郎任上时,云南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灾情严重。朝廷派南京刑部侍郎樊莹到云南巡视,调研的结果是,当地政府荒于政事,救灾不力。导致天灾酿成人祸,于是上疏朝廷,请求罢免玩忽职守的地方官员。

对此,席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云南发生天灾,责任不在云南,而在朝廷。整个国家犹如一个人体,朝廷是元气,地方是四肢,元气受到损害必将从四肢散发出来。此刻四肢出了问题,不从元气上找原因,只把四肢砍掉,是本末倒置。

于是,席书被贬职到了贵州。到了贵州,席书深感当地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要改变严峻的现状,还得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抓起。问题是贵州这个地方一穷二白,哪个老师愿意到这儿来教书?正焦灼间,天上掉下个王阳明。

席书当年在京城时就知道王阳明,于是,席书来到龙场,见到了王阳明。稍事寒暄,席书就直奔主题,请教朱陆异同。席书知道王阳明推崇陆九渊,排斥朱熹,这么问说明他还是懂一些的。

席书望着王阳明,等待他的黄钟大吕,侃侃而谈。谁知王阳明只有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席书目瞪口呆:圣人可以不学自成?王阳明道:“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

似懂非懂的席书回去消化、反思。第二天再来,王阳明举了禹和稷的事例,席书又带着感悟和迷惘回去琢磨。如此往复四五次,席书终于豁然通达,成为阳明悟道之后第一个受教之人,逢人便激动地说:“圣人之道,重见于今!”

回到贵阳,席书和毛应奎一道建立了贵阳书院,广择学子,延请王阳明设席讲学。在贵阳书院,王阳明以其贯通儒释道三家的学识,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学子,也使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贵州一带渐行流传。

王阳明天生就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方式是轻松活泼的,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随处所得,随处指点,教学相长,乐在其中。但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在龙冈书院时他就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如今,又将这四条带到了贵阳书院。

王阳明认为,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不立志就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成就。为人处世, 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你应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同时,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帮助他人向善。但责人向善必须注意方法,使人乐于接受,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