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混迹汽车圈多年的老司机,最近这条“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新闻可把我给逗乐了。大伙儿别着急喷比亚迪“霸道”,我倒觉得这事儿里头大有文章可说。
降价背后的汽车江湖咱先说说为啥比亚迪非要在这节骨眼上要价。新能源车市场这两年可不太平,特斯拉带头降价,小鹏、理想、蔚来轮番跟进,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比亚迪作为市场老大哥,不降价就意味着要丢掉市场份额,这谁能愿意?
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2024年的新能源车市场更是杀得血流成河。光今年前两个月,市场上就有超过20款新能源车型宣布降价,降价幅度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在这种形势下,比亚迪不得不想办法降低成本。
可降价不是说降就能降的。
制造一辆车要用到上万个零部件,供应商就像车企的“衣食父母”。比亚迪这次要降价10%,说白了就是想让供应商一起“分担”降价压力。
站在比亚迪的角度,这简直是再合理不过的商业逻辑了。
供应链里的猫腻不过话说回来,供应商也不是好欺负的主。我查了查这个森萨塔科技,人家可是传感器领域的龙头企业。一家企业能在零部件领域做到龙头,那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绝对差不了。
这么一想,比亚迪这封邮件里要求“勿回复”的口吻确实有点过了。你想啊,供应商也得吃饭,要是真把人逼急了,万一改投别家车企,那损失的可就不止10%这么简单了。
实际上,优质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一直都在。大家别忘了,去年全球缺芯的时候,那些芯片供应商可是把车企们折腾得够呛。这说明什么?说明供应链关系是相互的,谁也离不开谁。
双赢还是双输?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事儿还真不好说对错。降价确实能让消费者得利,但要是把供应链逼得太紧,最后受伤的可能是整个产业链。
我见过太多因为过度压价导致供应商偷工减料的案例,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比亚迪这次的做法,与其说是“霸道”,不如说是在走钢丝。一边要应对市场竞争压力,一边还得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这活儿可不好干。
更深层次来看,这种降价压力传导到供应链,其实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阵痛。要么创新突破,提高效率,要么被市场淘汰,这是每个供应商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给车企的忠告作为一个资深玩车人,我得说几句公道话。车企和供应商应该是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价格谈判无可厚非,但方式方法得讲究。
比如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要求降价,不如建立一个更透明的价格协商机制。可以设定阶梯式的降价目标,让供应商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也给他们技术创新和提升效率的空间。
再说了,优质供应商的研发投入可不小。要是一味压价,人家连研发资金都保证不了,那车企想要的新技术、新产品从哪来?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未来之路怎么走说真的,比亚迪现在的日子不好过,但供应商的日子也不轻松。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何不坐下来好好谈谈,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建议车企和供应商之间建立更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比如说联合研发、利润共享机制等。这样不仅能稳定供应链,还能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只有供应链强大了,车企才能真正强大。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简单的对错。比亚迪这次的“降价令”,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变革中,谁能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这不仅是比亚迪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车企都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