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明明已经吸取一战德国战败经验教训,为何二战还是失败了?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1-31 02:56: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希特勒明明深刻总结了一战的失败教训,为何二战还是没能避免灾难?一战的两线作战让德国面临资源枯竭,希特勒避免了这点,甚至与苏联签了“互不侵犯”协议。

但你以为这就够了吗?当他决定进攻苏联,战线拉得过长,资源调配吃紧,德国的胜算一下子成了泡影。这一次,历史教训没能拯救他。德国为何依旧走向了失败?

德国的困境和失败的根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德国本来可以借助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工业水平,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但历史往往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1914年,德国一度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科技、工业和军队的准备都看似无懈可击。然而,局势迅速恶化,导致德国最终走向了失败。为何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在一战后却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崩溃?

首先,德国在一战中的最大错误是“两线作战”——在西线和东线同时作战,实在是过于勉强。

在东线对抗俄罗斯、在西线对抗法国和英国,这样的战略选择让德国在资源调配和战力集中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尤其是粮食和原材料,德国虽然在战争初期依靠海上封锁突破,但随着战争深入,西方国家对德国的封锁越来越严,德国的资源快速枯竭。

特别是在1916年,英国对德国实施全面封锁,致使德国的粮食产量骤降,民众饿死成千上万,而前线的士兵也因缺乏补给而处于困境。

更严重的是,德国本来在战斗物资上的准备也存在巨大问题。德国政府早期对粮食和兵源问题的忽视,导致了后期的巨大粮食危机。

特别是在1917年和1918年,德国甚至将民间的铁器抢走,用来支持前线的武器生产,而这些铁器本应用于民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结果,德国人都吃不饱,铁矿石和粮食成了最奢侈的资源。即使是战争初期的雄图大计,也没有抵挡住资源匮乏的致命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不仅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还逐步陷入了对民众和士兵的双重打击。1918年,随着基尔水兵起义的爆发,德国局势彻底崩溃,最终被迫签署了停战协议,战败投降。

这些教训在希特勒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阴影,也成了他后来军事决策的驱动力。希特勒非常清楚,二战不能犯一战中的错误,尤其是不能让德国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于是,他做出了决定:要避免与苏联开战,将全力集中在西方,同时采取一系列自给自足的措施来确保战争资源的供应。

希特勒的备战:避免两线作战与自给自足的战略

希特勒从一战中吸取的教训,直接影响了他二战的战略部署。可以说,希特勒的战争准备相较于一战时的德国,做了更为细致和系统的调整。特别是对于资源的管理,希特勒提前采取了自给自足的计划。

1940年,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保了德国不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根据这份协议,德国得以集中力量向西方发动攻势,避免了在东线的压力。

这一战略让希特勒可以放心地对法国发起进攻,凭借其强大的坦克部队迅速击溃了法国。短短几周,法国就沦陷,希特勒的战略取得了初步胜利。此时,希特勒无疑是世界上最为自信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仅仅在西线的胜利并不能解决德国的根本问题——资源短缺。毕竟,战争需要大量的兵员、武器、粮食和能源。

如果这些资源不能得到保障,德国的战争机器终究无法持续。为此,希特勒要求德国的工业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在战时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特别是德国的矿产资源,成为了支撑战时生产的重要保障。

1940年,希特勒启动了“戈林四年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国内生产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希特勒在经济领域的努力,尤其是在开采矿山和修建兵工厂方面,的确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些措施只能在初期取得一定效果,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的资源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特别是1941年后,随着战争的全面扩展,德国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来支持在苏联的进攻,造成了资源调配的严重失衡。

另一方面,德国的自给自足战略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能源供应的短缺。德国本土缺乏石油和其他能源资源,而在占领区的资源开采往往受到战局的影响。

尤其是对苏联的进攻,虽然初期成功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但随着苏联广袤的国土和严寒气候的困扰,德国的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运输效率降低,最终导致了巨大的后勤危机。

希特勒的战略失误:从巴巴罗萨行动到美国的参战

希特勒虽然在战略上避免了两线作战的错误,但他的决策依旧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最为致命的失误之一,就是他选择在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对苏联进行大规模侵略。

“巴巴罗萨行动”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最大战略冒险。初期,德国的军事力量迅速突破了苏联的防线,占领了广阔的土地。

然而,这场战争的扩展速度远超德国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国军队的补给线更加难以维持。更关键的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战略韧性和后勤能力,错误地认为苏联会在短期内崩溃。

此外,希特勒还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与美国开战。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紧接着,希特勒宣布对美国宣战。这一决定不仅是战略上的错误,也让德国与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正式站到了对立面。

美国的参战为盟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困境。美国的加入使得德国面临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尤其是英美两国在欧洲的反攻让德国的局势急转直下。

最终,德国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战线,资源持续消耗、军事装备老化、士气低迷,加上盟军的持续轰炸和苏联的反攻,德国最终在1945年彻底崩溃。

通过分析,希特勒虽然在准备阶段吸取了一战的教训,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策略,但他未能在实际操作中维持稳定的资源供应,并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错误,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失败。可以说,希特勒的战略自信,最终被过度扩张和资源不足所击垮。

参考资料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的历史教训.中华读书报.2016-04-20

0 阅读:0
德闲说历史故事

德闲说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