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热搜上挂着这样一个词条:“体重48公斤被学校谈话”。
点开之前,我还疑惑:
难道是某些舞蹈、艺术类学校,学生体重超过48公斤就要被嫌胖,学校就要出手干预了?
点开之后,才知道是这样一个有点暖心的事:
一个男生体测时,被测出BMI指数较低:身高174cm,体重48公斤,确实是有点太瘦了。
学校通过辅导员给他发短信,想了解一下原因。
如果是因为家庭经济造成的,学校想为他提供一些帮助。
这则帖子在社交平台上爆火之后,后续有人扒出,这所学校是国内一所211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学校会从信息中心获取一部分BMI偏低同学的数据,与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库对比。
悄悄地找出真正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资助,可谓是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评论区里,好多同学都晒出了自家学校的“隐形资助”行为:
比如湖南科技大学,今年3月将100万餐费,悄悄打进了一部分学生的卡里。
学校根据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花费较低的学生发放餐补。
而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的,无需学生申请,学校确认人选后,也不会公布名单。
还有浙江大学,也是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筛选,通过“隐性伙食补助”的形式,资助困难学生。
杭州师范大学,一直设立着一个“2元盖浇饭”的窗口,18年过去了都没涨价。
家庭困难的同学,可以在这里买上一份盖浇饭,里面包含1荤1素一饭一汤,还能免费续饭,只要2块钱。
这种不动声色的善良,不是拙劣的表演,而是一种温柔、无痕的守护。
对比之下,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公益项目展示会上,有张名为《牵手》的照片。
两个小女孩,站在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的黑板前,拉着手让记者拍照。
作为捐助者的那个,昂首挺胸,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的神情。
而被捐助的那个,则低下了头,眼神闪躲,像做错了事的犯人。
作家瓦雷里说过:“世上没有什么比善意更为伤人。”
“慈善之举的核心内涵,不仅仅是出于对被救助者的一种物质救助,它还应该包括对被救助者尊严的一种维护。”
感谢这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同情,而是悄悄地维护一个人的尊严。
02
湖南工学院的表白墙,曾在空间里发过这样一则消息:
“友友们,以后想吃煎饼,可以去东门的山东杂粮煎饼那吃哦。
阿姨的丈夫生病啦,化疗需要很大一笔钱,希望有想吃煎饼的同学们多留意一下。
大家就当做好事了吧,以后去吃不要提生病的事情呀,就当作不知道,阿姨今天偷偷哭啦。”
看到这则消息后,杂粮煎饼的小店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好温柔的表白墙,好温柔的大学生们。
广州的地铁上,一个女生因为看到了一位长得很像爸爸的叔叔,突然很想爸爸,泪流不止。
坐在旁边的一个小姐姐,一直偏着头看她,但什么也没说。
车到站后,小姐姐突然起身把自己手里的奶茶塞给了流泪的女生,朝她挥挥手,然后快速地跑下了车。
而左边的小姐姐则开了包纸巾递给了流泪的女生,笑得很温暖。
最好的善良,就是不窥探隐私、不制造难堪,而是用恰到好处的温柔,点亮了你灰暗的小世界。
一个自己开小甜品店的老板,经常收到一个妹妹发来的问蛋糕价格的消息。
但是问了好几次,却都没有下单。
有天刷朋友圈,看到了那个妹妹发的照片,是一个在某买菜平台买的廉价巧克力蛋糕:
“可是我只吃得起5.9的巧克力蛋糕,是有些腻,也肯定不如几十块的蛋糕好吃啦。
但生活中哪有几次吃得上大蛋糕的机会啊,它能满足我对蛋糕的期待,那我便觉得它是最好吃的蛋糕。”
甜品店老板有点心酸,便发帖说想给她寄一份蛋糕,但又不想伤害她自尊心,问大家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评论区里,好多人出谋划策,帮老板想文案。
也有人直接找老板买甜品,多转了她一份巧克力蛋糕的钱,让老板买一份给那个妹妹。
后续是,那个妹妹终于吃到了自己心心念念却不舍得买的巧克力蛋糕。
她开心极了:“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蛋糕。”
最好的善良,是“我帮助了你,但我不会告诉你,因为怕你觉得尴尬,让你心里有压力和负担。”
作家梁晓声说过:“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很喜欢现在的这种“新型潮流”:不是所有的助人行为,都需要声张。
尊重被帮助者的敏感,不做作、不勉强、不标榜,不动声色地默默维护他们的自尊。
03
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有位79岁的英国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
录制现场,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
全体观众突然起身,为这位老人鼓掌,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老人曾经悄悄地做过一件事,而且没告诉任何人,守着这个秘密整整50年。
他的名字叫尼古拉斯·温顿,1938年,29岁的他原本准备去瑞士滑雪度假。
途中经过布拉格,却目睹了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处境十分悲惨。
携带孩子的犹太父母知道大祸将至,迫切地希望将孩子送往安全的地方。
当时的他迅速做出了决定:留在布拉格,帮助这些犹太儿童。
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两国之间,在英国登报寻找愿意收养的家庭,并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落实。
终于,赶在二战爆发前几个月内,从3月到8月,他安排了先后8列火车,帮助了669名犹太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
温顿的行动非常及时:这些犹太儿童的父母,后来全部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个英国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拯救了669个生命。
但做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善举后,温顿却没有和任何人夸耀过这件事,后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居住在英国。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他的妻子在打扫阁楼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发黄的剪贴本。
里面夹着一些旧明信片、孩子的照片和关于接收难民的信函,以及列着所有获救孩子名字和养父母地址的“温顿的名单”。
妻子悄悄地将剪贴本送到了英国研究犹太人历史的学者手里,从那以后,温顿的事迹才被世人知晓。
在BBC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宣布,现场观众里就有温顿当年救助的犹太儿童。
坐在他左边的女士,含着泪拥抱了温顿先生;
紧接着,坐在他右边的女士也说:“我是你解救的另一个孩子。”
主持人问:“现场观众还有谁是温顿先生解救过的孩子?有的话请站起来好吗?”
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除了温顿,现场数十位观众全部站了起来。
79岁高龄的温顿大为震动,回头看着这些有些已经头发花白的昔日孩子,不禁泪流满面。
最好的善良,不是一场作秀的表演,不是自我感动的道具,而是将心比心、真心实意地替受助者着想。
04
《偶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
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但这世界上,也多有不动声色的人,在你暂时深陷沼泽时,她仰望着星光,给你一种简单的理解和赤诚。”
感谢这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1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