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笔者喜欢业余研究文史,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是个重点研究人物,数年来,写过有关他的婚姻、美食、深得历代后人喜爱原因等文章。最近从史料中搜集到不少他的逸闻趣事,读罢更使笔者敬重他。
(一)他是个有操守之人
苏东坡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勤政谋政,为民作想,是个很有道德操守的人。苏东坡曾被贬为琼州别驾。宋代的别驾相当于地方的副行政长官,虽说级别不低但不掌实权。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儋州遇赦后来到阳羡,即现在江苏省的宜兴市,没有住宅。当地士绅邵民瞻花费了五百缗铜钱,为他买了一间房。不久后的一天晚上,苏邵两人在月光下散步闲聊,来到一座茅屋前,只见一个老太婆倚着门哭泣。苏东坡问她原因。老太婆说,自己家有一座相传百年的老屋,儿子不争气哟,仅以五百缗铜钱卖给了别人,现在我们一家六口只好搭此茅屋安身,因此感到伤心痛哭。
苏东坡立马就知道了自己现在的住宅原来就是从老太婆家买来的。他叫随从回家取来房契,当着老太婆的面烧了,并叫他们明天就搬回旧居。自己仍借住在朋友家。
他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不愿为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开后门。两兄弟当京官时,有个人想求他们帮忙,弄个一官半职。拜托后久久不见动静,于是那人找到苏东坡。给他出主意,你如果不方便出面,就请苏辙帮我办这事吧。苏东坡笑笑说,我先给你讲个故事:有个人穷得混不下去了,就去盗墓。来到伯夷、叔齐两兄弟墓前,先挖开了伯夷的墓,里面的人叹道,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身无分文,墓里那有搞头?盗墓人说我去挖叔齐的墓碰碰运气。伯夷说,你看我这副样子,就知道我兄弟那里也是没办法的哟。你还是到别处去想想办法好了。
有求于苏东坡的那人,听完故事就懂起了,知趣地告退。
(二)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苏东坡从小聪明伶俐,按现在的语言表达,是个妥妥的学霸级人物。但他从不以此骄傲自满,一生都在刻苦踏实的学习,令不少人自愧弗如。
有次黄州教谕朱司农登门拜访苏东坡,在客厅里等了很久苏东坡才从书房出来。他给朱司农说,不好意思,我刚完成家庭作业才出来的,劳你久等了。
朱司农不解地问,堂堂的苏大学士还有什么家庭作业啊?
苏子坡回答,抄《汉书》。
朱司农笑道,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即使有一点不清楚的地方,翻开书瞅瞅就行了,还用得着一字一句地来抄写吗?
苏东坡说,《汉书》我已经是边看边手抄第三遍了。头遍是抄一段以三个字为题,第二遍是以二个字为题,现在是以一个字为题。说完苏东坡就递了一本《汉书》给朱司农,请他来考考。朱司农抽问了几次,苏东坡都能一一背诵,没有一个字的误差。朱司农十分敬佩的说,大学士真是谪居人间的仙人啊!
有次苏东坡的一位朋友有意用难题考他,说有个简单的对子,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功夫对上,我就真正佩服你了。
这位朋友说出了上联:三光日月星。
实话实说,这个上联把苏东坡吓了一大跳,因为上联用“三”开始,下联首先要用数字相对。其次,数字和后面的字必须要相配。一般人看来是无法对得严丝合缝的。
但这难不了博学多才的苏东坡,熟读《诗经》的苏东坡,随口就说出来下联“四诗风雅颂”。“四”和后面的“诗风雅颂”如何相配呢?原来“四诗”指的是《国风》《大雅》《小雅》《颂》,《大雅》《小雅》可以合称为《雅》。
苏东坡不仅自己治学严谨,在品赏他人文章时也细致如微。一次青年诗人王平甫把自己写的诗《甘露寺》请苏东坡评阅。苏东坡对诗中的“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两句道 ,下句的“卷”字用得好,上句的“飞”字却不相称。王平甫想了很久,始终找不到一个贴切的字来替换“飞”字。苏东坡笑笑,改为“横”如何?王平甫默默一吟,抚掌称妙,遂拜苏东坡为师。
(三)他是个旷达幽默的人
苏东坡的仕途坎坷不平,一生数次被贬,有次差点掉脑袋。但他从不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济,而以旷达幽默对之。
宋哲宗诏圣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谪居在儋县。当地有一个老太婆卖环饼,虽然她的手艺娴熟,做出来的饼味道甚佳。但由于店铺地处偏僻之地,来往行人少,生意冷落。
有次苏东坡去吃了老太婆的环饼,认为这饼做得硬是不错,就打算用实际行动帮扶一下老太婆。他用一张大红纸写下了一首七言诗。诗的大意是,老太婆把做环饼的面搓得十分均匀,用好油炸出来的环饼呈淡黄色,十分脆嫩,犹如美人手臂上戴的环钏,睡觉翻身时都小心翼翼的,担心把它压坏了。
老太婆得诗如得宝,高兴地把它挂在小店门口。果然,从此以后门庭若市,生意好得出奇。
宋代名士刘贡父,有次在家里大宴宾客,把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不少文人墨客都请来了。席间,刘贡父提出要大家吟诗助兴,其实质为主人家歌功颂德。苏东坡对搞这一套很厌恶,提出有事自己先告辞。
刘贡父认为扫了他的面子,另外也想“鲁班面前弄大斧”,于是作个揖说道:幸早里,且从容,打算难倒苏东坡,使其当场丢丑。
博学多才且反应敏捷的苏东坡一听,“幸早里”不就是水果“杏枣李”,“从容”不就是中药“苁蓉”的谐音吗?于是稍加思考,就答道:奈这事。须当归。也用“奈蔗柿”三种果子和中药“当归” 来对答。刘贡父只好连声称赞,高明,实在高明。
苏东坡的幽默与趣闻还有不少,如东坡题词、东坡猜谜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详叙了,既体现了他的旷达幽默,也彰显了他的博学多才。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用户10xxx52
总结得好,从细微生活中提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