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1],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释:
[1]绿沉金锁:杜甫《重游何将军山庄》诗有“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句。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彼时陆游七十三岁,闲居山阴。诗从远处落笔,开篇便是忆旧。江月亭,在小益(今四川广元)道中;桦烛,以桦树皮为烛;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驮声,指运输马队的驮铃声;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至梁山道中;两当,指两当县,在今甘肃东南部。
这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几点值得体味。第一,句式灵活。一联中的地名在句首,二联中的地名便放在句尾。第二,景与事相融,然亦各有轻重。首联偏于绘景,“事”(即诗人的经历)则是暗寓其中;二联以叙事为主,然而“乱山古驿”“小市孤城”,却也是笔墨如画。第三,散与不散相结合。这四句诗写了不同的地点、景象、事件,然而其中活动着同一个人物,即诗人自己,记述的是同一个内容,那便是二十几年前诗人从戎南郑,为积极筹划抗金而辗转于幕府、前线、军营……所以,只要将人物与背景融入诗中,便可感觉到它们犹如一气呵成的四个镜头,而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忆昔》)的气概。同时,那些不断闪过的镜头,营造了一种幽美抒情的意境。那江月亭前桦烛飘香的夜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那龙门阁上叮当的驮铃声,在远近的山林栈道中回响,不也是极富于诗意的吗?第三、四两句虽然写了“乱山古驿”“小市孤城”,然而一“经”一“宿”,顺流而下,一气贯注,非但没有艰难寂寞之感,反而衬托出意气昂扬之势。因此,诗的前半部分虽是忆旧,但并不显得呆板、累赘,读来只感到事真景切,活泼流走,有无限情味。
诗的第三联用“晚岁”二字领起,从“旧”转到“今”。“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着报国的心愿。“当时那信老耕桑”一语补叙了这一点,写得极沉痛。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说:“六句逆挽有力。‘那信’二字尤佳,若作‘谁料’便不及。”之所以“有力”,大概是由于这一句的出现,不仅将昔日之心和盘托出,而且又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今日之志。于是诗人的悲愤及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便跃然而出。当年陆游在对南郑幕府和西北地形有所了解之后,便认为以南郑为基地,向关中进军,加上中原人民的配合,北伐的胜利是指日可待的,正如他在《晓叹》一诗中所说:“幽并从古多烈士,悒悒可令长失职。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眼看着如此有利的形势,他所向往的只能是草檄军书,扬鞭疆场,建功立业;他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一天——“竟为农父死,白首负功名。”(《初冬感怀二首》)所以说“‘那信’二字尤佳”,因为它用诗人当时的意气风发来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腐败的南宋朝廷坐失良机,终使恢复故土无望,诗人自己也不能请缨杀敌,只得过着“一联轻甲流尘积,不为君王戍玉关”(《看镜》)的生活。当年“那信”之事,早已成了事实!然而,岁月蹉跎,壮心犹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灯独坐,看着这委于尘埃的绿沉(即绿沉枪,枪杆漆作浓绿色)、金锁(即锁子甲),回首往事,黯然神伤!
这首诗题为《雪夜感旧》,写法是先写“旧”,后写“今”,篇终点出“雪夜”。“雪洒寒灯泪数行”,既是点题,也与首句暗中呼应,原来是眼前的“雪洒寒灯”之夜,将诗人的思绪引至昔日的桦烛飘香之夜,写得回环往复而又思致清晰,描绘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风貌,不同之中又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诗人永不衰竭的报国热忱。正因为如此,两种风调,两种笔势,浑然成篇,相互烘托,全诗达到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的取得,恐怕不能仅仅归之于诗人的技巧,更主要的还是诗人的经历与报国深情。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必有是实,乃有是文。”(《上辛给事书》)此乃经验之谈,精辟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