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318: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妍春聊文化 2024-07-08 20:30:43
【前提示】通过深入考察各种版本的文本和各家解说,终于勘破了这一句话的真意。它是把圣人视为“朴”或道德的化身,将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官儿和长儿,视作“器”。也就是说人类或人类社会在圣人散发的光辉普照之下,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官长的管理下,井然有序,走向天下大治。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接下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一句。 用,有解为“因”。用之,就是“因此”,“根据这项基本原理”或“应用这项基本原理”,同义。诸版本也无“之”字,由此可见,“之”乃可以为语助词,或自代词,此。 圣人据此才有了百官&长? 道散则为德,德散则为朴,朴散则为器。根据这样的基本原则,圣人散则有了百官&长之类的设置。这不是词语置换的游戏,而是寓意着“圣人出则天下治”的道理。 【补充说明】 何为“官长”?百官&长也。 百官&百长,一直理解为圣人任用这样的人作为百官之首或曰首辅宰相之类,似不妥,或曰人君,更不合适。如果圣人就是可以置换“朴”and“德”&“道”的位置的人。那么,官长则为“器”。所以这里的“官长”就是指各种“官儿”和各级“长儿”。县官儿,乡长儿之属也。 道散则为德。 德散则为朴。 朴散则为器。 大道,分散到天下万物,就化身为德(德是道在万物中的分身也)。大德,表现在万物之中,就是万物的原本真性的状态(不是被被遮蔽的表象或假象)朴。 真樸,逐步地渐渐地被分散消磨在变化过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承担着各种各样不同功用的器物。 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圣人应该处于“朴”或“德”或“道”的这个位置,是人类的领袖,百官之首,老大之位? 官,各级各类官员,如县官,知县,郡守。长各级各类长,家乡,族长,乡长,里长,镇长,亭长。依照上述句型可以套出来—— 大道散则万物生; 圣人散则立百官。 圣人疑似“大道”或“德”或“朴”的人格化或拟人化的存在。“散”,垂范,被泽,阳光雨露均沾,佛光普照大地。 官长,犹器也。大制也,有了这套设计,才有了天下大治。 也只有这样“圣人”才具有“朴”,真也,原本的本原的天然的自然的属性,才是“真正的人类”的本性使然。只有这样“圣人”才具有“德”的品行,德,是人类能够做到的最接近于道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圣人”才能根据“大道”而创建“圣人之道”,践行“无为主义”,谨遵“不言之教”,真正实现天下大治。 总之,大道→德→朴→圣人→大制无割(天下大治)。圣人之治,就是德治,就是天下大治。所谓“大治”就是顺应大道的运行顺遂自然。圣人之行,就是德行,就是人类能做到的最接近于道的最高行为标准。圣人之道的核心本质就是“遵循无为主义,践行不言之教”。 最高的无为,就是连话都不说,所谓“不言”也。 所以,无论出土残本甲乙“圣人用则为官长”还是传世本“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有没有这个“之”区别不大。而且王弼的注释说“圣人因其分散……”可见,也有以“用”为“因”的意思。但他还是错把“之”理解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意思是圣人为此给人类社会设置了各级各类大小官员。 这样解,似乎强调了“不是圣人做了百官长,而是圣人为人类社会制订了“层级制度”,很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特指“余食赘行,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犹,人类文明的创始史诗。
0 阅读:6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