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老子道德经第一次被还原为本来的意思。“知其雄,守其雌”本来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想知道雄性的行踪并能够捕杀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守在雌性旁边。雄性动物肯定会来,虽然他们每年只有这样接近异性的机会,但是架不住动物品种多,所以人类并不因此缺少了捕猎的对象(猎物)。这种近乎完美的生态意识甚至不是人类首先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甚至动物比人类遵守的更好。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这一句。
这是一句当时的流行语,类似最早期的谚语。说的是追踪猎物,狩猎的经验。要想知道雄性动物在哪里,只需要守住雌性动物。
这是一个古老的规矩,人类一般不会去捕杀雌性动物和动物幼崽。所以,要想找到雄性动物进行捕杀,只要守住雌性动物,它就会不请自来,自投罗网。
至于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比喻,雄,比喻强壮;雌,比喻阴柔。不能说错,但肯定不是老子本意。
【补充说明】
首先,这不是阴谋,也不是比喻只是一条人类捕猎的经验或大家都不约而同遵守的规矩。
要想知道或者“捕猎”到雄性动物,只需要守住雌性动物或动物幼崽。意思是说在雌性这边老实候着,就会等到雄性动物,送上门来,自然能够捕获。
春天,万物复苏,万物萌动,万物发青,万物交配,这时候雌性满世界都在寻找雄性,雄性也在满世界寻找雌性。“正是这片大草原最美丽的时节”。
春天里雌小燕子在窝里孵化小鸟,雄性小燕子飞来飞去,寻找食物来喂养雌鸟。所以,守在雌鸟的鸟巢,就一定能逮着雄鸟。
人类的体验也是这样,犹走婚制,蹲在女儿的门口一定能遇到上门寻欢的男人。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必然现象。
人类不知道从何时起领悟到了这条“道”。一般不会捕杀雌性动物和猎物的幼崽。
这是一条动物都知道的规矩,肯定不是人类的独创。狮子的社会结构就是这样,真正在狮群德只有狮王,众多成年雌狮和众多年幼崽子。凡是少年/青年/成年雄狮通通被驱逐。他们在大草原是成群结队地流浪,除了捕猎养活自己,就是寻找邂逅落单的雌狮子。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狮王很少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一旦发生雌狮也就没命了,被狮王吃掉的可能性很大。
人类现在饲养的家禽家畜也是这个原则。春天孵化出来的小鸡仔,在逐步被认出雌雄的过程中,小公鸡一般都被屠宰,而小母鸡则被留下来。所以,吃小公鸡儿,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而且巨补,尤其是对男人。
甚至人类之间的屠杀也遵守着同样的法则,战争主要消灭的是青壮年男性人类,而父母儿童则被适当地保护起来。
由此可见,这句道德真经的本义就是这个意思,是人类自觉遵循的动物也遵循天道法则。只是人类才有这个能力把他提炼出来的,形成文字,并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则,运用到其他更广泛的领域。
至于这种归纳总结提炼推广使之普遍性规律性的过程,是人类独有的灵性,得天独厚,钟灵毓秀。
至于“雄雌”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比喻,如,雄,表示雄壮威武霸气,代表强大刚强勇猛,雌,表示阴柔慈祥柔弱,代表弱小温柔怯懦,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种引申和诠释,不能说是绝对错误,但至少不是老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