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赚钱养家,是付出爱;期望孩子能有好的表现,是爱的期许,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对,把行为表现都跟金钱与爸妈的辛劳划上等号,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只有感觉到爸妈的勒索与控制。
某次演讲前,主办人到高铁站接我。车上我们聊了很多,她聊到读大学的儿子,更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外地读书的儿子,从搬离家的那一刻起,仿佛不曾生过他一般。不会主动联系,甚至避而不见,只有缺钱的时候才能看到他。
“我这么辛苦的把他养大,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会养出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她很伤心地说出这句话。
老实说,其实没有所谓的对错,而是父母爱的方式,孩子没有感受到“被爱”。
父母的勒索与控制“常觉得,对我爸而言,比起我,他更加重视钱。”这是另一个孩子,是个高中生,跟我说过的话。
“怎么会这样觉得呢?”我好奇地反问他。
“要不然,他干嘛钱啊钱啊的,一直挂嘴边。”
“有对你说过什么吗?”
“你知道这堂课要多少钱吗?还这么不认真”、“我花了多少钱在你身上”、“你知道你弟的学费只要你的1/2吗?”、“你这么不听话,我干嘛花钱给你买礼物。”、“考试再考这么烂,扣你零用钱。”....,反正什么都钱钱钱的,他劈里啪啦讲了一堆。
辛苦赚钱养家,是付出爱;期望孩子能有好的表现,是爱的期许,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对,把行为表现都跟金钱与爸妈的辛劳划上等号,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只有感觉到爸妈的勒索与控制。
同样的,担心孩子着凉,没有表达出我们的担忧,不断地唠叨与指责。我们的爱,他也是没有感受到,只有接收到碎念与烦躁。
没有感受到爱,就不会觉得有“被爱”。
亲子之间,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连结,关系就会渐渐地疏离。
大了,只想逃离。
换个角度想,如果是我们,希望爸妈可以怎么做,才有被爱的感受呢?
1.多拥抱。
2.少滑手机,多实质互动。
3.专注聆听多于讲大道理。
4.时常有真挚的内心对话。
5.先关心心情,再解决事情。
6.孩子有负面情绪了,有感受到我们是懂他的。
7.少负面批评,多正向教养。
8.即便孩子一犯再犯,依然愿意相信他。
9.多关注孩子的好,减少关注不好。并且把行为表现与金钱分开。
10.发生事情,再怎么生气也要平稳情绪,让孩子有:我愿意陪同你一起来面对的氛围。
西方人比我们还常讲“我爱你”,但是亲子关系是淡薄的也不少,所以,口头上的爱,并不会深入人心,产生连结。
唯有在他心中有如实地体会到,被重视、被信任、被认同、有价值。还有,最重要的是从爸妈身上感受到,“再忙,都会花时间来陪你、了解你、听你说话。”
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彼此相处的自在感、无话不谈的放松感、一起面对的安定感。
如此,才会感受到“被爱”,亲子关系更能踏实与深厚。
内心拥有很多爱的人,才会知道如何去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