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南边怎么有一个“尾巴”?差点把泰国一分为二

南斋孤风中 2025-01-04 21:06:43

如果把地图竖着看,泰国和缅甸就像两条并排的“长袜子”。

缅甸的“尾巴”——丹那沙林分区,从北往南足足延伸了约700公里,最窄处只有15公里左右。

而泰国的“尾巴”——春蓬府到也拉府这一段,南北长约600公里。

这两条“尾巴”在克拉地峡处最窄,只有56公里宽。

这里也是古代著名的陆路贸易通道。

说到边境线,泰缅两国的边界总长度达到了1800多公里,弯弯曲曲得像个迷宫。

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呢?

留下了一个“细腰”

先说说18世纪之前,这两个国家的疆域其实没现在这么怪。

那时候,缅甸是个叫“贡榜王朝”,而泰国则是“大城王朝”。

两国都把首都设在内陆,沿海地区反而不太重视。

就好比你有个大院子,但总是待在屋里,很少去打理后花园一样。

转折点发生在19世纪。

英国人来了!看上了缅甸的后花园。

英国人为什么对缅甸这么感兴趣?

因为,他们在旁边的印度已经站稳了脚跟,想要一条通往东南亚的便捷通道。

也看中了缅甸的资源,特别是硝石和木材。

这些资源,对于英国的工业和军事扩张至关重要。

结果呢?爆发了三次英缅战争。

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其实就是个导火索。

当时英国已经占领了印度,贼心不死,盯上了缅甸沿海的阿拉干地区。

为啥看中这里?

因为这里是连接印度和东南亚的战略要道,就像是条黄金走廊。

英国找了个借口说缅甸军队越境骚扰,立马就开打了。

那时候缅甸人还挺自信,以为靠着密林山地就能挡住英国人,结果英国海军直接从伊洛瓦底江杀进来,缅甸傻眼了。

最后,不得不割让阿拉干和德林达依,还得赔款100万英镑。

德林达依省就像一把插向南方的尖刀,横跨马来半岛,东西两侧分别临安达曼海和泰国湾。

这块土地的战略价值堪称“黄金地段”。

为什么这么说?

从这里往东是泰国湾,往西是印度洋,谁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掐住了东南亚的“咽喉”。

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一口气把泰国的南部也吞并。

而是留下了一个“细腰”。

几个历史原因

在克拉地峡最窄处,就像被人卡住了脖子。

为什么英国不干脆把泰国切成两半?

这里面有几个历史原因:

英法平衡。

19世纪末,英法在东南亚展开激烈较量,法国已经控制了越南和老挝。

如果英国切断泰国,可能会刺激法国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1896年,英法签订协议,同意把暹罗(现在的泰国)作为“缓冲国”。

经济考量,德林达依的资源足够丰富。

据统计,19世纪末这里每年出产的橡胶就超过5000吨。

英国觉得没必要为了那12公里的土地冒险。

管理成本。

如果把泰国切成两半,必然引发强烈反抗。

英缅第一次战争时,英国在缅甸就投入了超过4万军队。

消耗了英属印度至少500万英镑的军费支出,这个数额相当于现在的近200亿美金,一个震惊伦敦朝野的数目。

这种地理格局,给当地带来了有趣的现象:

从泰国曼谷到南部巴蜀,陆路距离只有800公里,但必须绕过德林达依省。

当地人开玩笑说:“去隔壁省要经过三个海关”。

文化混搭。

这里居住着缅甸人、泰国人、马来人等多个族群。

“早上说缅语,中午说泰语,晚上说马来语”。

现在的德林达依省

现在德林达依省的战略地位,依然重要。

克拉地峡运河计划如果实施,就会从这里附近穿过。

这个计划预计投资280亿美元,可以让船只少绕行1200公里的航程。

但由于地缘政治复杂,至今还没有实现。

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1853年)更狠。

英国觉得光有北部通道还不够,又盯上了仰光这个好港口。

这回以保护仰光英商利益为借口,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仰光就这样被占了,英国人还把勃固也拿下了。

这下英国不仅控制了印度洋沿岸,还在湄公河方向插了一脚。

1852年底,英国殖民者单方面宣布吞并下缅甸。

第三次英缅战争(1885年)就更简单了。

表面理由是缅甸贡榜王朝跟法国眉来眼去,要签贸易协议,英国觉得这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

其实,就是看着法国在越南站稳了脚跟,怕再晚就要跟法国分着吃这块蛋糕。

整个战争,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缅甸最后一个国王锡袍,就这样被流放到印度去了。

这三次战争,彻底改变了缅甸的命运。

算算英国人的收获:

控制了整个印度洋东岸的海上通道。

获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缅甸的柚木(造军舰的好材料)和宝石。

而且,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可以跟其他殖民者(主要是法国)分庭抗礼。

打通了去中国的陆路通道,为鸦片贸易创造了便利。

对缅甸的影响那就更大了:

传统的王室制度被彻底摧毁。

经济完全被英国控制,老百姓活得很苦。

英国人扶持印度人来管理缅甸,导致后来缅甸人对印度人有很大意见。

所以你看,英国人打这三仗,表面上是为了通道,实际上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这不仅改变了缅甸,也重塑了整个东南亚的格局。

这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英国人特别重视海上贸易。

所以他们特意把缅甸的海岸线往南延伸,一直拉到马六甲海峡附近,就像给缅甸装了个“长尾巴”。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

控制这片海域的航运。

英国人来划分边界时,可不是简单地拿把尺子量一量。

英国人划边界时可不是跟着自然地形走,而是精明地“择肥而噬”。

举个例子,掸邦地区有条萨尔温江,按理说江河天险是最好的分界线。

但英国人偏不,他们把边界线画得忽左忽右,为什么?

因为沿江两岸都有丰富的锡矿和钨矿。

再说森林资源。

缅甸的柚木在19世纪可是“硬通货”,英国海军造军舰首选的就是缅甸柚木。

缅甸柚木被誉为“万木之王”。

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贵族,都把柚木看成豪华和权力的象征。

所以在划定边界时,但凡发现优质柚木林,边界线就会“巧妙”地绕个弯,把林区划入缅甸境内。

矿产就更有意思了。

1870年代,在今天泰缅边境的克伦邦发现了大量红宝石矿。

英国人立马派地质专家实地勘测,愣是把边界线画出了一个“之”字形,就为了把最大的几个矿区都圈到自己碗里。

最绝的是对交通要道的控制。

你看克拉地峡那块,英国人划的边界线几乎把泰国给“腰斩”了。

这是因为,他们想控制这条最短的陆路通道。

当时从印度到新加坡。

要么绕道马六甲海峡多走1200公里,要么就从克拉地峡陆路运输。

这种划界方式,给当地带来了很多麻烦。

比如克伦族,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山区,结果英国人一条边界线下来,把他们的居住区一分为二。

仅是克伦邦就有几十万克伦族人,被这条边界线分隔开。

这种族群分割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还有些搞笑的例子。

在三角洲地区,有些村庄的耕地被边界线分成了两半,农民种地时得“跨国耕作”。

所以说,这条看似混乱的边界线,背后其实是英国人精心设计的“割肉刀”,专挑肥的多的地方下手。

每一个弯弯曲曲,那都是历史上精明算计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这条边界线还经常引发争议。

因为它,完全无视了当地人的生活实际。

纯粹是为了满足殖民者的利益需求。

再说说泰国,它是东南亚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这可不是运气好。

泰国的拉玛五世国王特别聪明。

他知道与其对抗,不如学习西方。

他主动割让了一些领土给英国和法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

知道什么时候该弃牌保命。

正是这种明智的选择,让泰国虽然也被迫延伸出了一个“尾巴”,但至少保住了国家主权。

直到今天,这段历史留下的“遗产”仍在影响着两国。

0 阅读:100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