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评这么长时间,我最想怼的一些评论就是:黛玉没嫁给贾宝玉,薛宝钗才是人生赢家;林黛玉不适合当儿媳妇,薛宝钗才适合;林黛玉这种小作精哪个婆婆/丈夫会喜欢?薛宝钗这种人才能嫁得好……
因为见的太多了,恕我直言这样的评论本质就是在物化女性,并且是把女性的个体价值局限在婚姻和生育方面。男的这么说就是白占便宜,女的这样说就是没有心,小心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我劝这些人别想太多没用的,不如好好想想下顿吃什么吧。
林黛玉的人生价值绝不仅是能否成为宝二奶奶来衡量的,她的个人魅力也绝不仅是赢得了贾宝玉的真爱来体现。
林黛玉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她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有敢于坚持自我的勇气,最可贵的是她不仅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勇敢反抗,叛逆世俗和父权,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最大程度的帮助其他受苦难的姐妹,给身边的人带来爱与温暖。

我们前面说林黛玉如何反抗封建父权,如何反抗世俗藩篱,她虽然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她越是反抗,就越是被压制的厉害。在古代那样的大环境里,她的反抗注定是杯水车薪的。
只有在一个地方林黛玉是真正自由的,那个地方不是大观园,而是她的文学世界。
林黛玉是《红楼梦》小说中的真正的文学女神,大观园里最有才华的诗人,诗词歌赋是她人生中除了爱情之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世外仙源》、《杏帘在望》、《葬花吟》、《咏白海棠》、《问菊》、《菊梦》、《秋窗风雨夕》、《唐多令》、《桃花行》、《五美吟》林黛玉的诗词贯穿全书,既展示出林黛玉的才学过人,也写尽了她一生的悲欢离合、情感志向和心路历程。
而在这些惊才绝艳的诗词歌赋里,我们也更能清楚明显的看到林黛玉独立的人格、叛逆的灵魂、真善美的人性和她完整的抗争历程。
林黛玉前期的标志性作品是《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对所处贾府大环境最犀利的控诉,贾府绝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锦绣繁华,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样子,而是一个摧残女性的虎狼窝,一个泯灭人性的名利场。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林黛玉早在第二十七回已经预见了大观园来日风流云散的凄惨结局。
书中写: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
当贾宝玉面对后来大观园众姊妹死的死、散的散,虽然烦恼,但无济于事,只想着去找袭人、黛玉厮混,用来自我逃避,自我麻醉。但林黛玉早已经用她柔弱的肩膀背着花锄头和扫帚,“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宝玉撞见林黛玉吟《葬花词》收葬落花,泪流满面。可他只想着把那落花丢进河水里冲走,离开这个牢笼,而林黛玉却表示:“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林黛玉在吟诵《葬花词》埋葬落花的时候,可不只是要扫花、挖坑、填土而已,她还要被别人诬蔑是无病呻吟的病秧子,会讥笑嘲讽她有些痴病,吃饱了没事干浪费绸缎布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规训下可缺了大德,不务正业的……
林黛玉她能抵抗这一切来自大环境的舆论压力,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被推向深渊,无力回头,却仍一边哭着一边把落花装进绢袋里埋葬,看着它们干净的离开,来年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不就是传说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林黛玉一直都比贾宝玉聪明很多,也清醒很多,她对贾府肮脏龌龊的本质认识的更透彻,她想逃离这里的想法比贾探春更早,“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但是天地之大,竟然没有她一个孤弱女子女子的容身之处,就算她出身高贵,继承大笔遗产,就算她才华横溢,能力卓绝,但却不能自己顶门立户,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只能在外祖家寄人篱下,任人宰割。
林黛玉实在找不到出路,她不知道该去哪里,又能去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既然无法挣脱,也不能独善其身,那宁死不能和贾府这个大染缸、和末世腐朽的世道同流合污,所以才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悲鸣。
从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在写《葬花词》的时候也预见了自己苦苦寻觅,艰难挣扎,但没有出路的绝境,她知道自己这样的人在贾府是个“异类”,她也知道自己难以有好结局。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一个古代高墙内的弱女子椎心泣血、心碎肠断的控诉。
林黛玉是真正爱花惜花的人,也是作者暗写的总花神,她出生在花朝节,她在《葬花词》之后,把更多的精力心血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她又写出了“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吟咏海棠花、菊花的佳作。
对比《葬花词》来看,遣词用句更加新巧,意蕴更加空灵飘逸,立意也不断创新,整个精气神也是不断提升的,如“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是何等大气慷慨的诗风?
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只以纺绩井臼为要”的恶劣环境里,林黛玉妙笔之下却生出花来,与其说她在写诗,不如说她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她不想按照世俗和他人制定好的规矩去活成一个封建淑女的样子,她在诗歌的世界中寄存现实世界无处安放的理想和才情,追求至真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
林黛玉对自己热爱的诗歌投入了最大的努力和热爱,她凭借卓越的天资和才学构思、创造出风流别致、大放异彩的篇章佳句,在文学领域不断的创作创新中,她人生中的悲苦、压抑得到慰藉,我们也从她创造的价值里感受到她非凡的个性、才华、魅力与坚持,并不受时代和性别的限制。
林黛玉不仅在文学世界里提升自我,找到真我,她对同样身处苦难,红颜薄命女子有着同情和理解,并且她还能惠及身边的人,尽力带给那些和她一样被礼教和父权压制和迫害的人更多善意和帮助。
其一是林黛玉写的《五美吟》,每一首都是特立独行的反叛佳作。
林黛玉歌颂的五位古代女性分别是: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红拂。
林黛玉理解西施对家国的思念,她羡慕东施一生没有离开家乡;
林黛玉感慨虞姬的追随楚霸王的幽恨,赞赏她的忠义贞烈;
林黛玉为王昭君红颜薄命叹息,责怪汉元帝将后宫女性命运交与画工之手;
林黛玉为绿珠的遭遇不平,认为石崇倚财仗势霸占绿珠,她认为绿珠为石崇死的不值;
林黛玉赞美红拂是慧眼识英雄的女中丈夫,像杨素这种行将就木之人根本配不上她。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林黛玉这五首诗绝最牛的不是她的立意新奇和遣词造句,而是是她鲜明的思想态度,她对这些古代女性的尊重与共情,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这种超越时代的思想正是《红楼梦》的作者为“女儿立传”思想的明确体现。
林黛玉在诗歌中对汉元帝、杨素、石崇等为代表的君权、父权、夫权都进行了谴责与批判,指出了他们利用权势、财富对女性的压榨、剥削、伤害和利用。
这已经可以和贾宝玉那句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以及王熙凤那一句:“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同样石破天惊了!封建卫道士们看见了能吓得魂飞天外的程度。
难怪贾宝玉看到之后赞不绝口,两人不愧为灵魂知己。而薛宝钗看了《五美吟》之后吓得只往命意新奇上引,大约她只是想要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罢了。
其二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给姊妹们带来了最后一场欢聚时光。说到这个事儿就不得不提曾有位读者来表示:林黛玉的桃花社不兴旺,因此断言林黛玉组织领导能力远不如贾探春的。

这就好没道理,当年探春组建海棠社时,贾府是什么景象?桃花社时期如何能比?那时候林黛玉若是出面牵头组建海棠社,必然也会成功,也会红红火火开几社。
而且贾探春组建的海棠社,不仅一开场就被李纨抢了掌社,被薛宝钗当家做主,后来更是因为有人请假,有人脱滑,有人过生日等原因开不成,“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否则林黛玉又何必再创立桃花社呢?
林黛玉做《桃花诗》那一天召集了众姊妹准备明天开诗社,结果王子腾夫人又来,探春又过生日,王家又要嫁女,贾政又要回家,贾宝玉又要赶作业……一堆事铺面二来。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在这时候还能够出头组织诗社,是多么勇敢,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因为她是一位客居的表姑娘,贾府如今乱糟糟的,人人自危,只有她还想着出面组织姐妹们聚一聚,必然是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的,王夫人自然会觉得她不务正业,那些下面的丫鬟婆子们也难免议论她多事,可谓出力不讨好的。
但是林黛玉还是坚持去做了这件事,一直拖延到暮春之际终于开社,大家做了柳絮词。众姊妹在大观园里的最后这一场美好时光,是林黛玉帮大家争取来,并且她亲自主持操办。
随着贾府越来越乱,贾母治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迎春订婚出嫁,一个个死的死,散的散,众姊妹再也没什么合适的条件和心情作诗了。
但等以后众姊妹都风流云散,各自在命运的旅途上艰难挣扎的时候,在生活的毒打中麻木丧气的时候,大观园里一起作诗的记忆总能提醒她们,她们也曾那样生动的活过,拥有过鲜花一样芬芳绽放的年轻生命,有着像诗翁一样创造出诗词佳句的才华能力。
到了贾府最后一个中秋夜宴上,只有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姑娘,再加上一个槛外人妙玉,一起联句成就了大观园里女诗人最后的绝唱。
其三是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是救赎香菱悲苦人生唯一的光。
香菱是比林黛玉苦命百倍的姑娘,她文学天赋比肩黛玉,可惜却自幼坎坷,半生困于一个恶霸地主家里被磋磨,被PUA,被婆婆丈夫大姑子当奴隶使唤。
这样一个古代受尽屈辱和苦难的底层女性,她没有抱怨,没有谩骂,没有活成一个祥林嫂或者受气包,她反抗命运的方式居然是想要学诗。
她在本质上跟林黛玉是一样的,她们都是在苦难中寻求精神世界的上升,而不是在磋磨和打压中一味的麻木屈从、向下沉沦堕落;薛宝钗不肯教她,打击她做的不好,PUA她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呆子,但是香菱依然坚持,鼓足勇气冲破重重阻挠也要找林黛玉教她,耗尽心力也要学会作诗。
贾宝玉说的好:“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如果说文学诗歌带给香菱暗淡的生活一抹亮色,那林黛玉倾囊相授的教她学作诗,就像一道温暖的光亮照进她伤痕累累的心里。
当宝钗责怪香菱痴迷作诗,都是黛玉引的,黛玉笑道:“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这话说的何等大气智慧,林黛玉自认她当得起香菱的师父,是她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同与肯定。林黛玉愿意收香菱为学生,就是她没把香菱当做奴婢丫鬟、商贾小妾下人来看待。
在她眼里香菱就是和她一样的人,是一位爱好诗歌的姐妹,一个也想在文学世界里找寻精神寄托和自我价值的人。
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林黛玉眼中,香菱这样真心热爱知识的人,是有资格给圣贤做学生的,她怎么能不帮一把呢?这就是林黛玉的仁爱之心和君子气度。
林黛玉赞叹香菱的天赋灵气,欣赏香菱如痴如醉的努力,指出香菱的误解误读,引导、鼓励、教授香菱一步步循序渐进、打开思路,走进诗歌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遨游,忘记幼年被拐卖的坎坷经历,忘记被呆霸王糟践嫌弃,忘记被薛姨妈唠叨羞辱,忘记被薛宝钗说她“得陇望蜀”。
林黛玉带着香菱学诗这段时间,也是香菱一生中最温暖,最轻松的日子。如果没有这一次勇敢的反抗和争取,如果没有黛玉的帮助和教导,如果没有加入大观园诗社,香菱短暂的一生才是真的犹如万古长夜。

所以,我说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这件事本质就是很了不起的古代女性互助,她自己淋过雨,并且正处在大风暴的中心,但仍旧愿意拉泥淖中的姐妹一把,还愿意帮她撑伞,这样的好朋友,真的是多多益善。
谁说过的:对于一个奴隶来说,没有什么比解开镣铐更有吸引力。
林黛玉也好,贾宝玉和贾府的姊妹们也罢,他们看似都是光鲜亮丽,身份高贵的公子小姐,实际上却都是古代礼教禁锢下的囚徒,他们对自我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是那些满脑子王权富贵、争荣夸耀的钗袭之流至死也理解不了的。
当然了上青云也是一种人生理想嘛,只是人人都爱理想,人人都渴望实现理想,但却未必都能愿意去承担现实如山洪雪崩一般压下来的千斤重量。
尤其是像林黛玉作为一个古代女子,在礼教的压迫下追求婚恋自主,追求诗书文学风雅,几乎就是一条注定荆棘丛生,失败收场的人生路。
但是林黛玉没有害怕,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她哭干了眼泪,耗尽了心血,付出了生命去反抗,去争取,不死不休,永不认输。
林黛玉反抗父权,被王夫人嫌恨。
王夫人厌恶林黛玉,在潇湘馆里当众拒绝她献的茶;王夫人私自更换林黛玉的太医,还要随便买那自己不知哪里听来,连名字都忘了的“天王补心丹”给黛玉吃;宝玉说有药方能治愈林黛玉的病,王夫人一听要三百两就破口大骂“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第二次摔玉大闹,紫鹃试玉宝玉死了一半,王夫人都沉默无语;看到模样性格像黛玉的俏丫鬟晴雯,直接诬蔑她是勾引宝玉不学好的狐狸,狠狠羞辱一顿撵出去,还要在她死后挫骨扬灰……
林黛玉反抗世俗,被人诟谇谣诼。
贾府的小丫头子们说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如薛宝钗广施小恩小惠,随分从时,端方豁达;花袭人当着宝玉的面都要嚼舌根子说黛玉如何一年不动针线,如何爱哭爱恼,不如宝姑娘心地宽大又;小红听信宝钗栽赃以为黛玉听了她的私密,吓得直报怨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薛宝钗内心差评林黛玉:“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当众又捏人家黛玉的脸说:“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更加直白地指出:“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史湘云说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宝玉;琥珀当众指着林黛玉说她会嫉妒贾母宠爱薛宝琴;连她的贴身丫鬟紫鹃甚至都抱怨她不该和宝玉闹:“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
林黛玉坚持自我,坚持木石前盟,承受着来自舆论的压力,流干了眼泪;林黛玉坚持读书写诗,潇湘馆里无数个夜晚挑灯夜读写作,耗尽了精神气力。
她的病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差。这一切后果,林黛玉都是坦然面对,勇于承担的。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
从开篇千里进京都,到最后“冷月葬诗魂”,任凭风刀霜剑、污蔑毁谤、明着打压剥削,暗里伤害算计,林黛玉都在勇于选择,努力的把握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她没有迎合世俗,也没有讨好逢迎贾府里那些掌权的大家长们。
她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亲骨肉斗的像乌眼鸡一般的荣国府里,坚守初心,坚持自我,没有妥协,没有屈从!
《红楼梦》的作者是最高明的语言大师,他故意塑造了一个外表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多愁多病的林妹妹,但却了她一颗最勇敢的心,给了她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林黛玉的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仁爱信义、有教无类,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刚柔并济;有佛家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所以,夸林黛玉一句“儒释道合一的大女主”应该不算过分吧。
只有这样美好又珍贵的林黛玉,却只能落得早早魂归离恨天的结局,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悲剧,这才叫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仅凭这一点,林黛玉就比那些大团圆结局的古代传奇女主们高明太多。如崔莺莺、杜丽娘、金玉奴,固然是有所觉醒,有所反抗,有争取自主自由的想法和言行,但最终她仍未能逃脱流于世俗的夫荣妻贵,阖家团圆之俗套剧情,林黛玉是真正一直走在叛逆的路上,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向封建大家长们,向世俗偏见抗争到底的奇女子。
哪位读者朋友在评论说过的:《红楼梦》里最了不起的人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因为她们明知失败还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拼尽全力做了抗争,只是为了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惨胜半子,虽败犹荣!
除了林黛玉之外,还有投井洗刷污名的金钏、自刎摆脱屈辱宿命的尤三姐、殉情的张金哥,甚至天天忙完工作忙捉奸最后被休弃的王熙凤等等……这些多情女子惨烈的悲剧组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如果没有父权的傲慢,没有世俗的偏见,她们本可以不必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陨落,她们都值得更加精彩美好的人生,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激发了人们对个性、人性、个人价值和人类感情的思考。
这些文学形象或许都不完美,也不够理想,这些爱情典故的真相或许没那么感人,甚至没有好下场,但是我们总能从这些故事里,这些勇敢、坚定、自我的主人公身上感受到精神力量,他们就像天上的一些繁星,虽然遥远,但汇聚起来就是灿烂星河,璀璨明亮。
用户17xxx70
[吐舌头咯]
Another
林黛玉代表儒,贾宝玉是释,薛宝钗是道。就林黛玉那些酸不拉几的拍马屁诗歌,不要侮辱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