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婚姻大事究竟如何?痴情于她的宝玉又为何错过?

小白红楼 2025-04-15 14:18:35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始终是这部小说的主线之一。也是因此,对于许多读者而言,都会潜意识的认为,有关黛玉的婚姻大事,早已认定。

对于这一点,似乎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以下这两条线索,也给我们带来了有力的佐证。

比如第一条,便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在怡红院中,王熙凤借着“吃茶”这件事,当众调侃林妹妹:“既吃了我们家的茶,什么时候做我们家的儿媳妇”。

再比如,在《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与尤氏姐妹闲聊,亦谈到了宝黛二人:

“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似乎,从这两个细节来看,宝黛二人的婚姻大事,果真是板上钉钉的了。

只是,若有关黛玉的婚姻大事果真仅有这一条出路,那我们则很难解释以下这五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年满十五岁的林黛玉,为何依然待字闺中?

我们从小说原文不难得出,从贾敏去世后,不满六岁的林黛玉便被贾母接进了荣国府。在她的安排下,黛玉与宝玉可谓是一同长大的。

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段经历,才使得宝黛二人产生了不应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

只是,身处于封建社会之下的女子,对于其结婚的年龄,是有明确规定的。正如原文中,十五岁的薛宝钗,便过上了将芨之年(从这一天开始,她正式步入封建女子的适婚年龄)。

只是,在林黛玉身上,似乎这一点被作者有意忽略了。因为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在她与薛宝钗的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林妹妹便亲口说出了,她已经十五岁这个事实了。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只是,林妹妹的十五岁,为何会显得如此冷落?再者说,薛宝钗年过十五岁未嫁,那是源于薛家有意巴结贾府,始终坚持着“金玉良缘”,那林妹妹呢?年过十五岁的林妹妹,又在追求什么呢?作为她唯一的监护人,贾母又为何对于她的婚事,丝毫不着急呢?

第三个细节:王子腾女儿出嫁,为何贾母会让林妹妹前去参加?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小说写到了王子腾的女儿,即将嫁给保宁侯之子为妻,所以这一天,她特意来到贾府,邀请薛宝钗、薛宝琴、凤姐等人前去;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原文明确写道了,林黛玉亦在前去王子腾女儿结婚的众多人选中。

此时的王子腾,已经官居九省检点。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他为女儿举办的盛大婚姻之上,会有多少侯门贵妇在场;而在这样一个京城贵妇云集的大型交际场合之中,为何贾母会让林妹妹参加呢?

试想,若她果真认定了宝黛二人,还会容许这样的一幕出现吗?

第四个细节:贾母八十大寿,面对南安太妃提前要见贾府小姐,为何老太太再次推出了林黛玉?

在安排林妹妹参加王子腾女儿的婚姻不久,便到了贾母的八十大寿。期间,南安太妃与北静王妃等京城贵妇,前来给老太太祝寿。

期间,在闲聊之余,南安太妃特意提出了想要见一见贾府众多的小姐。

面对南安太妃提出的这个要求,老太太俨然是思考过的。她在片刻的思索后,特意让下人去传话,让探春、惜春、宝钗、宝琴、湘云、黛玉这六位女子前来。

在贾府的八十大寿期间,对于南安太妃为何要提出见一见贾府的众多小姐,我们是容易揣测的,因为从年龄来看,这诸多的小姐都已到了适婚年龄。而作为京城之中的贵妇交际圈,她的如此要求,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了。

只是,在这里,贾母再一次推出了林黛玉。对于她的这一举动,同样是让人不解的。

第五个细节:王夫人反对宝黛结合的原因不成立。

对于看过《红楼梦》的诸多朋友而言,一直有着这样的观点,认为宝黛二人之所以未能走到一起,是因为王夫人的阻拦;因为她对林黛玉的偏见,正如在林妹妹初进荣国府的时候,她便处处为难黛玉一般。

只是,若王夫人在宝黛二人结合的过程中,果真保持着这样的观点,那以下这两点,俨然说不通了。

其一:紫鹃情试宝玉,他已然当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绝不能离开林妹妹的。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宝玉因为听信了紫鹃的忽悠,认定林妹妹早则这年冬天,晚则明年春天,便会被林家人接回扬州去,于悲痛之中死了大半。

最终,还是在紫鹃出现后,才使得他回转神来。而当着众人的面,紫鹃与宝玉的一段对话,也无疑向众人表明了他对黛玉的心意。

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方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

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顽话引出来的。

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王夫人,原本生有两个儿子,但长子贾珠,不满二十岁便一病死了;如今,对于她这位年过五十的中年妇女,其下半辈子的依靠,也唯有宝玉一人了。

试想,即便她对林妹妹心存芥蒂,又是否会拿着其下半辈子的依靠,来存心拆散宝黛二人呢?

其二:宝黛二人结合,王夫人俨然是最大的收益者。

从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修建大观园开始,贾府的经济危机,便越来越严重了。以至于,到了王夫人生日这一天,都要靠凤姐的提醒,靠卖废铜烂铁来维持排场了。

而在此时的情形之下,在贾府之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很显然,是贾母的体己。当然,在贾母诸多的财富中,理应有原本由林如海给黛玉准备的婚家家私。

因此,我们从这一点来体会,则不难看出,一旦宝黛二人结合,则无论是贾母的体己,还是黛玉的家私,都会落在王夫人的手中,而对于如此一笔可观的财富,她又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呢?

也许,有的朋友亦会发出质疑,因为王夫人贪恋权力。但试问,年过八十的贾母还能存活多久?在有着森严等级制度之下的贾家,即便黛玉成为她的儿媳妇,她又能威胁自己的婆婆什么呢?

因此,从以上的两点我们不难得出,王夫人反对宝黛二人的结合是不成立的。

那么如此一来,便存在这样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了:贾宝玉的婚姻大事究竟如何?

相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出,在有关林黛玉的婚姻大事上,贾母早已将宝玉这个人选剔除出去了。当然,对于老太太的用意,究竟是为了贾府的政治利益,想要借着林妹妹的婚姻,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同盟呢?还是真心想要将林黛玉,从贾府这个岌岌可危,即将覆灭的悲剧之中解救出来呢?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只是有一点,我们能够明白,那就是老太太打定了主要,要拆散宝黛二人。只是如此一来,有关宝玉的婚姻大事,又该如此处理呢?

其实这个答案,作者已经写在了一个人的名字之上,她便是薛宝钗。

对于这一点,也许对于众多的朋友而言,是不容易理解的。因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在诸多的细节之中,似乎贾母的种种举动,都是反对宝玉与宝钗结合的。

比如在清虚观打醮中,面对元春端午节赐礼在前,面对贵妃娘娘特意将宝玉、宝钗的礼物给成一样,将黛玉与三春的礼物给成一样,会特意借着拒绝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说出这样的一番言论:

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到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到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从表面上看,似乎贾母婉拒张道士,是有意在点醒薛家,因为张道士所提的女子,也正好是十五岁,与宝钗同龄。

但是,若我们将老太太向张道士所说的,对于给宝玉挑选的对象标准放在宝钗身上。似乎同样也说得过去:不管其根基富贵,只要模样、性格儿罢了。

我们再结合贾母前后两次主动推销林黛玉,则不难揣测出老太太的心思:他是想在解决了有关林黛玉的婚姻大事后,再来解决有关贾宝玉的婚姻大事。

只是,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封建守护者,她是无法理解宝黛二人之间的深情的;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无法理解,正是因为她自以为是对黛玉最好的安排,反而造成了三个人的悲剧。

使得林黛玉在得知婚姻大事后,因为她对宝玉的深情,而魂归太虚,这也验证了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质;而贾宝玉,在得知她的离去后,也最终接受了现实,选择与宝钗成为夫妻,只是婚后的他们,虽然相敬如宾,但“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贾宝玉,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家,守在了林妹妹的坟前,应了那句谶语:等你日后做了一品夫人,你死后,我给你坨一辈子碑去!

0 阅读:13
小白红楼

小白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