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就是:做啥事也能做好?与个人品行毫无关联

风在校文化 2024-07-06 20:40:37

看到几乎所有人解读《道德经》第十章“玄德”,几乎无一例外的解读成一个人的“品行”。

甚至于把一个人的“品行”外延到对自然规律法则的“恭顺”中。

我除了替老子他老人家感觉憋屈,就剩下对国人愚昧的感叹!

一再强调,道学是古老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它是告诫世人:

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如何驾驭科学研究。

然而,国人几乎清一色把它解读成“人生哲理”学。

德,无论老子,或者千百年来,都说的是一个人的做事能力。也不知道为何国人越来越愚蠢,非要与一个人的“品行”挂钩?

1)譬如,“德不配位”,原本指:

做事能力不足以占据这个位置。

它可能是管理位置,也可能是车床车工的位置,还可能上打扫卫生的位置。

意思就是:你干不好该换个位置;

2)譬如,“厚德载物”,原本指:

事情做的足够多,总有可能把物件做出来。

其中,“载”指运送出来,即,通过制作最终形成物件。并不是“负重”的含义,因为“运送过程包含着负重”。

这些浅显而清晰的概念,不知何故,非要“高大上”的演绎成:

1)德不配位=意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无法与他的品行相匹配;

强调了享受待遇!

而那些待遇不好的位置呢?

不一样是,能力不足需要让开吗?

2)厚德载物=有高尚品行的人,能够承担重任。

原本浅显易懂的概念,非要弄的面目全非。

这些文人墨客为了统治解释权而进行的恶意杜撰和篡改,却成了人们认可的经典。以至于,或者原文原意完全不知所云,释义者解释不清;或者习道者莫名其妙,不得要领。

大家最后,只能把道学精髓剔除干净,弄些不伦不类的“人生哲理”来滥竽充数敷衍道学了事!

譬如,《道德经》第十章解析:

红色圆圈中,依然是老子喜欢采用的形容比喻手法。

这一大堆“自问自答”,就一个含义:

做这些事情,你们能明白“起因原委”所在吗?

老子仅仅只是通过这一大段语言,引导民众把注意力放在对“做事原委”的分析研究上。

也就是:我们为何要做这些事情,其中原因是什么?

而,最后一段话,才是对“原因”的分析研究的论述。

【原文解析】

(清牢记,无=万物之始因、起因;有=万物之动果、结果。千万不要与“没有”挂钩,否则你将一无所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把所有精力凝聚起来,能够分离出来事物原由吗?特指能找到起因吗。无离=剥离出来原因。可不是“不能分离”)?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你就是对作用力的研究专业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比得过婴孩对“作用力”的感知强吗?特指,婴孩非常敏感,任何疼痛都比成年人敏感。其中,气=作用力。柔=糅合,特指融会贯通)?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洗涤摖试任何镜子,能消除造成损害镜面的原因吗?古人用铜镜,无疵=造成铜镜划痕的原因。可不是“没有瑕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国爱民,但做到了科学研究了吗?无为=对起因的作为=对起因的探索发现=对起因的科学研究。这里特指,愚昧的爱国爱民没有意义,不科学研究,做不到国富民强,在战乱的国际环境,都没有意义。请注意,老子时代是战乱频发时代)?天门开阖,能为雌乎(面对自然规律法则的研究,你是不是已经认怂?特指不敢、不愿、不会搞科研。)?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感觉自己什么也懂,能把事物原因说清楚吗?)?

注,估计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人如此解读,因为大家都把“无”解读成“没有”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所有事情运动变化起因的产生和储蓄,天生不是结果部分,它的运动变化不依赖于外因影响,它们长时间影响事情运动变化,但却主宰不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毕竟还存在外因影响。把这些事情都弄明白你才有可能把事情全部做好。)

【原文奥义翻译】

做什么事情,也需要在弄明白原因的前提下进行。

而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它们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诞生和持续作用(畜=储蓄,特指持续作用),根本没有体现出来踪迹(有=万物之动果,指踪迹。不有=原因没有踪迹,需要寻找原因)。

其中,内因贯穿事物运动变化始终,不依赖外因影响;外因会影响事物运动变化走向。

受到外因影响,内因也不可能完全主宰事物运动变化全过程(长而不宰=内因不能长时间主宰事物运动变化全过程)!

能够认知道这些,才会做事不会出错(玄德)!

0 阅读:5

风在校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