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提议!代表呼吁农民养老金提至600元,公粮贡献抵扣养老保险

清风挽明月 2025-03-11 21:53:35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提出了一项引发广泛共鸣的建议:将农民历史上缴纳公粮、农业税的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并计划到2035年将农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月600元以上,切实改善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养老待遇。这一提议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称“这才是真正为人民发声的代表”“农民的付出终于被看见!”。

从“交公粮”到养老金:农民的贡献与现实的困境

张翼在建议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体曾长期承担公粮和农业税,为国家工业化与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石。数据显示,中国农民累计缴纳公粮长达57年、农业税48年,其贡献与城镇职工的“工龄”并无本质差异,却未能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障。当前,农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仅143元,即使加上个人账户部分,多数农村老人每月仅能领取200余元,远低于城镇职工月均3500元的水平。张翼痛陈:“七八十岁的农民仍要下地劳作,无法像城市老人一样安享晚年,这种差距已成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缩影。”。

对此,他提出两点核心改革:一是将农民过去缴纳公粮、农业税的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以此提升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二是从“十五五”规划开始,每年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20-30元,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用10年时间实现养老金翻倍,到2035年达到每月600元左右。若一对农村老年夫妇合计领取1200元,加上土地流转或零工收入,基本生活将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减轻子女负担,释放消费潜力。

网友热议:支持声浪中的公平诉求

张翼的建议一经报道,迅速引发全民讨论。在社交平台上,“农民养老金该不该涨”的话题阅读量破亿,超90%的网友表达强烈支持。有网友直言:“过去农民用粮食养活了国家,现在国家理应反哺他们的晚年!”。更多人从公平角度发声:“城镇职工视同缴费年限早已实施,农民为何不能享有同等权利?这是对历史贡献的补偿,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一步。”。

也有少数质疑声认为“农民未缴纳社保,直接提高养老金违背《社会保险法》”。对此,支持者反驳称,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才建立,许多老年农民因政策滞后无法参保,而“视同缴费”正是对制度空白期的合理填补,且城镇职工同样存在工龄折算缴费年限的先例,“农民与工人只是分工不同,不应被区别对待”。

财政压力与长远效益如何平衡?

尽管呼声高涨,养老金提升的可行性仍是焦点。按张翼的测算,若每年增加30元基础养老金,1.7亿领取人每年需财政支出约6120亿元。不过,经济学家指出,农民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增加养老金可直接拉动内需,通过消费税收反哺财政,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张翼建议优化财政分担机制: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中央与地方各负担50%,以此缓解地方压力。

政策层面亦释放积极信号。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今年最低标准已上调20元至143元,惠及1.8亿人。张翼的“倍增计划”若被纳入“十五五”规划,将与此类政策形成合力,逐步缩小城乡养老鸿沟。

张翼的建议不仅关乎个体农民的尊严,更是乡村振兴与社会公平的必答题。网友“青山依旧”的留言道出无数人心声:“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提高养老金不是施舍,而是对农民历史贡献的尊重,是对‘共同富裕’承诺的兑现。”。当政策与民意同频共振,农民晚年“老有所养”的愿景终将照进现实,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温暖而坚实的一步。

0 阅读:1
清风挽明月

清风挽明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