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学毕业回家养牛的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需要年轻人,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这一新闻强势冲上热搜。河南代表赵昭,这位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养牛的创业者,如今已拥有4000多头牛的养殖规模,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周边500多农户致富增收 。此前,海归硕士回村经营现代化农场、空姐回村养猪两个月赚20万等新闻也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成功案例让人们看到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无限潜力,也让媒体大力呼吁年轻人回到农村,投身创业大潮。

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农村需要年轻人没错,但真正回到农村能成功的又有几人呢?赵昭在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经验不足等重重困难。她贷款买牛犊、盖厂房,抱着专业书籍啃 “硬骨头”,虚心向村里的 “牛把式” 请教。2015年,她的养殖场遭遇牛群大规模疾病感染,同时牛肉价格低迷,市场形势严峻,那段时间她甚至想到了放弃。海归硕士吴家昌接手农场后,对农场进行改造升级,跑遍各地学习经营经验,规划方案修改不下6次,为选沃柑品种花了约两个月时间。空姐杨颜西回村养猪,一开始家人不支持,养猪又脏又累,还面临市场风险。他们的成功,是在付出了巨大努力、克服了无数困难后才实现的。
事实上,这些成功的回乡创业案例只是少数个例。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面临的是失败的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乡村创业成功率不足30%。中西部地区很多乡村,虽然有特产、有资源,但面临出路窄、市场小等问题。青年返乡创业,虽然具有新视野、新理念,掌握新技术、新渠道,但在创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起步难、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发展预期不稳、缺乏专业人才支撑等困难。

当前农村创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步伐。在基础设施方面,部分乡村地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物流滞后,导致产品运输成本高、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了创业项目的发展。在政策支持上,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创业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很多创业者反映,申请创业补贴手续繁琐,税收优惠政策难以享受。金融支持力度也较小,贷款难、贷款贵是普遍问题,金融机构对农村创业项目的风险评估较为谨慎,贷款门槛较高,使得创业者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技能培训体系也不健全,创业者难以获得专业的技能培训和指导,提升自身能力困难。市场信息不对称,创业者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产品销售困难。
如何打造适合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环境呢?政府应优化创业政策,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扶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等一站式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物流等条件,为创业提供便利。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供个性化的贷款、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同时,要强化技能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还要营造创业氛围,宣传创业成功案例,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热情。

打造适合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环境刻不容缓。只有筑好 “巢”,才能引来 “金凤凰”。政府、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年轻人回乡创业创造有利条件,让农村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