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油漆泼下,烈士墓上顿时染了红色,一旁的村民目眦欲裂。
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政府对此人的处罚,谁能如此胆大妄为?
有人去当地细探才发现,这所谓的“烈士墓”,无非是一个假把式罢了!
什么时候奸邪也能立墓了?陕西的张灵甫墓碑事件,你知道吗?
都说秦侩之后无“秦侩”,在我国,一个人物的历史评价影响是很大的。
这也让无数人都关注自己的身后名,害怕被咒骂千年。
陕西就有一个所谓的“将军墓”,埋的号称是为国为民的大将军张灵甫,可历史上的他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
让我们来看看张灵甫的生平,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蒋派。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大将,曾让我军遭受了很大损失。
有的人可能会说,曾经的国共之争,其实更接近于一种立场的不同,双方不分对错。
但若要说初期的蒋介石,或许还真的继承了些许中山先生的遗志。
为天下行事,但数年后的国民党,不就是投靠美国帝国主义的走狗吗?
想想蒋介石曾经做了多少坏事,若非他,中国的振兴、新中国的崛起可不会那般艰难!
所以,作为蒋手下的重要打手,张灵甫自然也是帝国主义那一派的,又何来立场之争呢?
争立场,首先双方得是一类人,所以这种说法自然是不存在的。
当然,我国的国情较为复杂,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较为漫长的合作,为了抵抗侵略,国共两党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张灵甫自然也参加了抗日,但他的功绩很难说明——记载过于少了,其中不乏很多胡编乱造的史料。
比如说,不少人曾经将张灵甫排为抗日的十大名将之一。
可曾经对抗日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国民党基本都会颁发青天白日勋章,并且提请美国颁发自由勋章。
这两个,张灵甫一个也没获得。
除此之外,关于张灵甫的诸多事迹也存在着与事实不符之处。
有人说张灵甫参加了淞沪会战,作为51师153旅305团团长,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亲率百余名士兵向着日军发起了冲锋,杀敌700有余。
但事实上,51师扩编是在1937年10月末才完成的,至于张灵甫当上团长就更晚了——
那个时候的淞沪会战都快打完了,战场早就不在传言中的嘉定了。
类似的假消息还有很多,我们不免怀疑,张灵甫的名望,或许都是故意炒作出来的。
一个例证是——张灵甫在军中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大功绩,之所以地位高,名声响,是因为蒋的偏爱。
在国民党的军中,还真只有蒋介石对他的评价极高,诸多同僚几乎不会聊到他——因为他的资历、能力都不够。
这样捋完,其实张灵甫的形象就比较鲜明了,你说他有功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好歹也参加了抗日战争,对新中国是有着一定贡献的,但这点贡献就能抵过功劳吗?
难说,甚至是决然不行的,客观的说,张灵甫是绝对过大于功的。
毕竟从一些片面资料中可见,张灵甫的带兵风格极为狠辣。
一旦攻破城池,就会放纵手下烧杀抢掠,这也是为何他会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直接击毙。
一般来说,那些功过参半的国民党将领我军都不会贸然动手。
说到底,他们都在抗日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选择站了出来,如何处理,总归要讨论讨论。
可对张灵甫,大家可没留一点手。
这样一个人,真的能立碑吗?
不得不说,张灵甫的名头确实响亮。
我们不说这是不是有人别有用心的炒作,但不少人确实靠着这个“虎皮”赚了大钱。
比如说,张灵甫兵败孟良崮,此地成了后来的一个景点。
可为了赚钱,景区非但没有好好地遵循历史,正确对待国共双方,反而借着张灵甫的名声大赚特赚。
他们先是主动联系张灵甫的后人,就是为了能多扯上关系,而很多旅客对历史又不算熟悉,真以为张灵甫是什么大好人了——
和他有关的纪念品,都能卖出高价。
又比如张灵甫的老家陕西,村里还特意为张灵甫立了一个墓,虽然表面上推脱其实主要是作为公墓设立,但实际去看过的人就知道。
张氏夫妇有牌坊,墓园又修得高大、豪华,碑文写得磅礴大气,又与其他人的明显隔开,犹如鹤立鸡群般。
其他的村民往往都挤在角落里,这样真的能叫做公墓吗?
根据村长所言,这片公墓修了整整60余万元,还强调张灵甫的墓碑只花了2万。
只是看看实际效果,恐怕60万中的一大半都花在这上面了。
欺世盗名,或许就是如此了。
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些人究竟是为何?终究还是一个钱字在作祟。
张灵甫别的不说,名头确实响亮,别人从前可能不认识你,可如今和张将军沾上了边,别管好坏,至少别人能记住你了。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搞旅游,很多人因此赚了大钱,可为了这些身外物,就真的能无视历史了吗?
三、惩罚与报应2016年,一名生活在国外的王姓男子听闻了此事,当即怒不可赦。
回国带着一桶油漆就泼了上去,还在牌坊上书写了数个红色大字。
毕竟,这个碑文本身有些过于无耻了,又是军失良将,又是国失栋材的,这不就是暗戳戳地在批评我们的曾经吗?
此事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村民群情激愤,说白了,这是碍着他们赚钱了。
可闹到后来,当地政府一看也傻眼了——啥时候我们立了一个这个碑了?
调查完立刻进行了整改,牌坊上的字被遮住了,一些专门搭建的石冢被移走,其他群众的墓也有了些许调整。
可说到底,这只是让这座墓园看上去更像公墓罢了,张灵甫的墓在一众石头墓中依然很显眼,只是相比过去好了不少。
或许,当地的政府是害怕搞出什么严重的矛盾,双方选择各退一步。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让这样一个败类依然享受香火,实在是有些不像话的。
当地的村民既然在借此赚钱,名气可都传到国外去了,何至于发生了冲突才进行整改?
类似的事情,不应该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