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买“阵风”基本上是唯一选择,这里解释2问题:
1.印度采购的“阵风”没有2亿美元这么贵,而且1亿美元根本买不来F-35
2.印度根本忍受不了F-35的超长交货期,况且美国人未必愿意卖给他
印度的“阵风”采购计划源于20年前的MMRCA中型多用途战机计划。由于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中印度的苏制Mig-21/23/27在对地打击极为拙劣的表现,最终只能依赖法制幻影-2000H+精确制导弹药。再加之这些Mig-27ML、Mig-29、幻影-2000等战机开始进入服役的中期,所以印度必须考虑新一代中型战斗机的采购计划,而且是具备强大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中型战斗机。当时考虑的机型包括:欧洲EF-2000“台风”、法国达索“阵风”、俄罗斯米高扬Mig-35、美国通用F-16IN、美国波音F/A-18E/F、瑞典萨博JAS-39。
最终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阵风”,至于其他的为什么淘汰,JAS-39是轻型机直接淘汰、F-16也装备于他的死对头巴基斯坦空军成了忌讳、F/A-18E/F没有装备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不满足技术要求、Mig-35只是Mig-29的升级版且需要印度支付研发费用被淘汰。剩下的“台风”和“阵风”印度选择了多用途方面更强的“阵风”,另外因为之前采购过幻影-2000H,在维护和弹药通用性方面更有优势。
当然整个采购计划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最开始印度开出合同价格为98亿美元,总数为126架,单机成本应不高于9000万美元。但进入21世纪后,达索根本无法将成本控制在这么低的水平上,就连自己采购的都在1亿美元,连带着维护和武器,所以达索将合同总报价上升至180亿美元,这就让印度接受不了了。再加上在生产线转让方面双方存在分歧,所以就不了了之了。注意,当时只是21世纪初期,F-35才刚刚完成原型机试飞,对印度来说采购F-35的时机根本不对,现在采购的“阵风”确实也是20年前MMRCA中型多用途战机计划已经订好了的。
我们解释一下上面两个问题:
印度采购的“阵风”没有2亿美元这么贵,而且1亿美元根本买不来F-35按照最近签署合同,印度以87亿美元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按照字面理解平均2.42亿美元/架,所以感觉印度吃了大亏?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所谓“合同”不仅仅有战机本身,还附带其他零部件、武器和各种培训保养服务。综合合同是这样的:
“阵风”战斗机裸机37.76亿美元
配套武器8.27亿美元
整合以色列雷达、头盔和现实系统19.81亿美元
辅助用品及各级服务20.98亿美元
也就是说实际用于采购“阵风”战斗机的部分只有那37.76亿美元,平均单价1.04亿美元。对比F-35可能有朋友会说还是太贵了,因为LRIP 10阶段的F-35A的飞离成本才9460万美元。但我们要注意的是:9640万美元只是飞离成本,只是这架F-35A能飞的成本,不包括武器系统成本。加上武器系统后再平摊研发费、试验费、设计费等等,这才是最终的项目获得单价PAUC。按照美军自己的采购计划,全部2443架F-35系列战斗机的最终PAUC价格达到1.543亿美元/架,远远高于那么9640万美元的飞离成本,而且这还只是美军自己的采购价格。
对于印度来说,买F-35就要买配套的武器弹药、训练、后期维护,所以采购成本会进一步上升。日本刚刚采购的第二批105架F-35合同总价高达231亿美元,除战机本身外还包括额外的110台配套的F-135涡扇发动机以及一些相配套的后勤设备。注意,这已经是日本的第二批了,而且日本自己也有总装厂,一部分维护可以自己完成。即便这样平均到每架F-35上也高达2.2亿美元。如果是印度采购,那么成本不会低于3-3.5亿美元,这个价格是比“阵风”要高不少的。
印度根本忍受不了F-35的超长交货期,况且美国人未必愿意卖给他F-35系列战机的订单量非常大,仅美国海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采购数量就达到2443架,这些战机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2044年。期间还要生产包括日本、英国、意大利、荷兰、韩国、比利时等国的订单,所以对于印度来说即便下了订单可能5年内都未必能排到。但是印度目前的现状,面对中国、巴基斯坦、不丹等国可以说形成了多面危机,不可能等5年的时间,即便是“阵风”也是印度要求达索方面提前交货的。
另外,美国也未必愿意卖给印度,因为印度左右逢源的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与俄罗斯存在紧密的军事合作。这点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因为涉及到五代机技术毕竟还应该有所保留。而其他的F-35用户基本都是美国的铁杆追随者,其中的变数比印度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