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133广州城里的非洲菜

冯晓晖 2023-08-27 15:52:58

说明:2020年11月,我启动了《九江历史上的今天》的准备工作,已经发布100多篇的《寻味中国》便停更了,后来那篇《修水哨子》是转写的。文史和美食不是一条路,没法兼顾的。新读者可能会奇怪,中国的饮食游记,为什么要写外国菜?《寻味中国》系列中有哈尔滨红肠、尼泊尔MoMo、阳朔的西餐,寻味寻的是饮食文化。文化是交融的,其实饮食更是交融的。

寻味足迹之广州

那天让女儿陪着逛广州的非洲人聚集区前,就准备见识一下非洲菜。若说全中国哪里会有正宗的非洲菜,当然非广州莫属。至于广州为什么聚集了那么多非洲人,不聊。

特色饮食就是这样,正宗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食客是否正宗。就好比有人告诉你咱们村里刚开了家正宗的巴拉圭餐厅,那一定是扯淡。巴拉圭那种蕞尔小国家都没跟咱们建交,你让隔壁的二狗子扮演那地方来的厨师,他也只能做出味道奇葩的猪肉炖粉条子。即便是二狗子去巴拉圭看过球,掌握了些做饭的技能,来的食客也都是咱村里人,大家只会要求做黑龙江口味的猪肉炖粉条子。

附近非洲餐厅不多,个中缘由下回再表。总算是找到一家,打分挺高,但写评语的人不多。显而易见的是,没多少人对非洲菜感兴趣。

这家名为“Hadya African Restaurant(哈迪亚非洲餐厅)”的非洲馆子并不大,几十平米,十来张桌子。若是从食客鉴别,它相当正宗。客人们的肤色都很深,即便说汉语也相当生硬。前后除了我们父女,中国话说的溜的是个大嗓门的汉人中年男子,陪着一位腰围比我大两圈半的黑女子,显然他是个买办。

然而我还是觉得不太靠谱,老板娘、伙计都是中国人,和黑兄弟们交流都很顺畅,不是英文,哪国话我听不懂。会不会厨房里躲着几位黑叔叔呢?

翻开菜谱,但见都是套餐,价格也不贵。有些菜式很常见,比如炸鱼薯条。我就在琢磨,什么是正宗的非洲菜呢?

然后就意识到,非洲面积那么大,地域横跨南北半球,各地物产不同。又有十几亿人口,二十多个国家,请问什么菜是非洲菜的代表?你说说哪道菜是亚洲的代表,能够让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人都认可?北京烤鸭还是印度咖喱?显然这是个伪命题,没答案。

我本想上网查查有什么非洲特色菜,想明白这个道理就释然了:既来之则安之,尝尝有什么不一样的吧。

于是点了两份套餐:牛肉木薯叶、阿切克鱼,配柠檬姜汁和比沙卜果汁。比沙卜(Biasap)被翻译为“玫瑰茄”,原产于西非,酸甜的味道挺有意思。柠檬姜汁的口味有点儿冲,估计大多数国人不会喜欢。

套餐很快就端上来了,似乎没有烹饪的时间。显然都是事先做好的,无非是装个盘加下热。

牛肉木薯叶就是用牛肉和木薯叶子炖煮在一起,调味的酱汁是咖喱。吃的时候和米饭拌在一起,这道菜黑糊糊的,观感上挺特别,咖喱的汤汁拌入米饭后,黑黄白成了一团。

当然也没什么特别的,饮食的色彩固然重要,但人们更多会被习惯所左右。咱们的梅菜烧肉也是乌漆墨黑的,如果老抽加多了肉和菜都分不清,也没见谁说难看。非洲的木薯叶炖肉,其实与中餐的梅菜烧肉采用完全相同的食材搭配与烹饪方式,肉和植物的干茎叶,长时间炖煮。至于它的味道么……不好形容,有兴趣的自己来试吧,反正我能接受。

作为套餐的阿切克鱼并不只有鱼,还包括一个拼盘。鱼是罗非鱼。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原产于东非的莫桑比克。与中国的淡水鲫鱼相比,同样生长在淡水的罗非鱼无细刺,抗病能力、繁殖能力和生长能力都超强,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价值最好的鱼种,便宜量又大,平民餐厅里的最爱。罗非鱼腥气略重,不易入味,很适合干炸。

女儿说她当年去以色列旅游时,在约旦河畔吃过“五鱼二饼”套餐,据当地人称,当年耶稣用五鱼二饼喂饱了5000信众,用的就是罗非鱼。我虽然有点儿怀疑是犹太人用廉价的罗非鱼来忽悠人,但还是不得不信。只是有些奇怪,这么好养的罗非鱼为什么引入中国这么晚?我忘记问女儿,耶稣给大家吃的是不是油炸罗非鱼。

套餐的里面有炸物、蔬菜沙拉和一份饭。沙拉一般般,那大块的油炸物,伙计告诉我是香蕉,但我感觉是芭蕉。芭蕉个头大,果肉硬,且有些涩味,用来做油炸却很合适,我下回要自己试试。

那份黄色的饭却是怪怪的,像米饭但并不是,而是淀粉做的颗粒,有种奇怪的酸味。问伙计才知道,是木薯饭。木薯饭是典型的非洲主食,以木薯淀粉发酵后蒸制而成,这酸味显然是发酵所致。单独吃木薯饭还是不习惯,拌入沙拉就好多了。沙拉本就应该加醋,借用了木薯的酸,彼此调和,口味也变得丰富了。

套餐的分量大,以我的胃一半就够。然而身边那些非洲朋友们,却是从容不迫地将盘子里的食物消灭得干干净净。看看他们的体型,也能理解的。

第一次品尝非洲菜,感觉很好。非洲人聚集区离我的住处远,加之自己的事情太多,就只能造访这一次了。下回再来。

至于这廉价、正宗且颇具异域风情的饮食,为什么没多少人感兴趣,我当然能理解,也不能理解。而我们村里二狗子扮演南美厨师做的巴拉圭猪肉炖粉条子,却总在各地大受追捧,我当然能理解,也不能理解。

后记:

今天捡起《寻味中国》,是因为最近的状态。在广州一个多月,生活忙碌,还要点灯熬油完成被催交的书稿,没更多精力,离开了自己的书房,《浔阳叙话》就更新不动了。那就做点轻松的,写两篇吃喝文章。

点个赞,我就再写两篇。

0 阅读:22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