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系列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并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原文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
作物栽培
种植业是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地处江南的九江地区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围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进行布局和安排的种植业生产结构。这些作物的种植,经历了长期的驯化栽培过程。九江种稻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许多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如根
据地理分布及所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可将其分为籼、粳两大亚种,也可根据季节条件分为早、中、晚稻 3 种。此外,众多农作物也从外地引进,既丰富了民众的食谱,又对解决民众粮食问题作出积极贡献。如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部,北宋时期,福建开始引进。由于占城稻具有“耐水旱而成实早”的特点,抗逆性强,特别适合在一些易旱的山田种植。因此很快在江南各省区推广开来。江南西路安抚制置使李纲说:“本可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这说明,占城稻不仅在各州县广泛种植,而且种植比例很高,对水稻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水稻品种,而且为推广稻麦复种和水稻二熟制创造了条件。占城稻不仅在元明义宁州等山区广泛种植,而且到了清代、民国时期,成为水稻当家品种之一。
濂溪区水稻收割 摄影:宋小勇(编者配图)
小麦、米麦、大麦在九江作物栽培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仅次于水稻而居第二。据记载,在汉代以前,江南地区农民以麦为主食。据《星子县志》载,宋淳熙六年,朱熹劝谕农民多种大米麦。至今它在九江各县分布较为广泛,从平原、谷地、丘陵、山区都有种植。
明代中叶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广为种植。玉米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成熟期早、田间管理较为简单、省工省力、易于栽培、易于存放等诸多特点,因此受到农户的欢迎,故在山区迅速发展,处于缺水旱田旱地较多的山区,玉米种植成为一宗主要粮食作物。甘薯,民间因其来自海外番邦,亦番薯。据清道光《义宁州志》载:“甘薯,明季,闽人陈经纶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闽人德云,号为金薯”。万历元年番薯传入江西至今,各地继续种作。
魏晋至唐宋时期,蔬菜品种不断增多。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蔬菜已达 51 种。此外,从印度、泰国、尼泊尔等国及地中海一带引进的黄瓜、茄子、菠菜、莴苣、扁豆、刀豆等新品种,在此期间,中国人自行培育的白菜、茭白等一些重要蔬菜,在九江地区已有所种植。
苎麻制品 图源:搜狐网(编者配图)
经济作物苎麻,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司马相如著《上林赋》就有江西种植苎麻记载。唐初时期江西苎麻已有名气,黄厚裕在《种苎麻法》中说:“且产麻之区,向以江西为最”。江西 83 个县中,产麻者 59 县,其中以瑞昌、武宁二县最盛。民国二十五年二县栽培各 3 万亩,年产在 2 万担以上。明代隆庆《瑞昌县志》有“妇力于桑麻”的记载,该县历代苎麻栽培面积广、产量高,含胶率低,质量高于湘、川、皖、浙等省,清光绪年间始销国外。瑞昌“细叶绿”,是经过麻农千百年培育繁殖而成的地方优良品种,是上等麻纺原料。
《资治通鉴》载:“木棉,江南多有之”,明确指出棉花在长江流域已有种植。据“有明以来,始遍江北,元代方传到江南”的记载,九江之植棉,当在宋、元之际。明清时期已相当发达。明万历王演畴在《农桑辑要》中,即有他关于棉花栽培管理技术的介绍。清《九江府志·物产》提到:“府属五县均产棉,惟产于德化封郭、桑落二洲者,核小而绒多。彭邑、凉亭、马当所出为盛”。又云:“近者木棉与杂粮各半,以木棉价值,收成胜于他产”。“木棉可抵稻黍之半”。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农工商部根据气候、土质的不同,引进欧、美各国的优良品种,经彭泽、德化等县试种,产量颇高,且花大色白,经济效益超过原有本地品种。此之后,零星植棉已发展到永修虬津、艾城、涂家埠等地种植。到 1949 年,九江地区植棉面积为 9.81 万亩,亩产皮棉 18 市斤,总产 1.72 万担。
彭泽县棉花丰收(1960年) 图源:家乡网(编者配图)
三国时,九江属吴。吴国重视发展蚕桑业,《三国志·吴志》:“大皇帝(孙权)广开农桑之业,积不訾之储…”两晋时,江南的桑种还被输送到北方去。《晋书》卷一 O 八:“先是辽川无桑,乃魔通于晋,求种江南,严川桑悉吴来”。秦汉时江南即有“劝农桑”“示民以耕桑”“畴粪桑麻”的记载。
宋代,九江的蚕桑业达到发展史上的高峰。张商英《黄龙崇恩禅院记》云,分宁“桑阴阴而被野”。时任星子知县的王文林写有种桑方法的专著总结当时种桑经验。朱熹在南康军任职时曾将王文林的专著“再行印给”当地农民,以推广种桑经验。朱熹还在《南康军劝农文》强调“其桑每遇秋冬,即将旁生拳曲小枝尽行斩削,务令大枝气脉全盛,自然生叶厚大,馁蚕有力”。
养蚕方面,蚕农普遍在家中设置蚕室,广泛饲养四眠蚕。宋代《蚕织图》所示,当时已有浴蚕、暖蚕一类选种消毒和人工控制蚕卵孵化期的方法及在蚕室的蚕槌下设置火盆和蓄水大瓮以调节温度的技术。清同治《江西物产总会说明书》有“谷雨收蚊为春蚕,小满成茧取丝。芒种收蚊为夏蚕,小暑成茧取丝”的记录。进入民国,境内多处蚕桑基地悉为战场,桑园荒芜,到 1949 年仅剩下路边、地头、房前屋后零星散衰的老桑 1099 亩,房茧 18 担。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九江农业史是崔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本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正可体现崔老师的文史功底。全文8000字,故分四篇刊出。
浔阳叙话: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