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吴圣林——龙开河铁桥

冯晓晖 2023-06-13 00:02:47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们的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文转载自浔阳区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浔阳轶闻》。

龙开河铁桥位于横跨龙开河之大中路上。修筑前原有一座木质桥,长 70 米,宽 4 米,桥身中部有 3 米宽开合式过船装置。随着滨兴洲的加速开发,木质桥已远远不适应城市交通的需求,为解决南浔铁路人流、货物过渡的困难以及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1926 年初便开始筹建龙开河铁桥。桥由南浔铁路出资,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九江总商会会长王试蓉监造,1931 年竣工建成。

龙开河铁桥,约1920年 编者配图

龙开河铁桥为下承式钢桁架结构,长 60 米,面宽 3.5 米,两边人行道各 1.5 米。在桥的两端下部基础是混凝土沉井,每端各设两个混凝土沉井,井口直径约 3 米左右,井深约 12 米以下。井上筑有 30 米厚混凝土承台,台上是空心桥墩,上面是 30 公分厚混凝土帽盖。上部桥梁闻面两头各设有两个支座,西头为固定支座,东头是活动支座。桥梁为钢桁架,有下弦杆、横梁、斜杆、吊杆、上弦杆、联接杆组合联接而成。杆件型号有工字钢、槽钢、角钢、钢板等。桥面为进口松木铺就,造型颇为雄伟壮美,是当时九江地标性建筑。1931 年竣工后,龙开河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桥上人车川流不息,桥下百舸桅杆林立,成为九江最为繁荣的物流中心,时人称之为“大码头”。

1938 年日军攻陷九江,国民党军队在撤离九江前曾将龙开河铁桥炸毁,致使桥梁一端坠落河床。九江沦陷后,日军为了战争需要,将铁桥炸毁部分顶起焊接,修复通车。并改名为“爱民桥”。

1938年,日军攻占龙开河铁桥 编者配图

建国后,鉴于龙开河铁桥年久失修,市人民政府曾多次对龙开河桥进行保养维修,桥面木板更换过三次,最后终因钢架接头钢板大部锈烂不能受载而改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1971 年改建的双曲拱桥,称为东风桥。桥全长 75.2 米,净宽 6 米,人行道宽 2.2 米,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双曲孔,有一部分是铁桥原有的基平台。可承受载重汽车 10 吨,挂车 30 吨,它是原九江火车站通往市区的公路桥,是连接龙开河东西的重要孔道,为九江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发挥过极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末,九江龙开河被填,桥亦被拆除。

九江龙开河上的东风桥 摄影:蔡少敏,1994年

【作者简介】吴圣林(1949-2021),湖北黄梅人,文博副研究馆员,曾任九江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书记。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主编与参编《九江市文物志》、《九江历代钱币》等著作;发表《论南宋钱牌的货币性质》等论文数十篇。

【读后记】与无数九江的老建筑一样,龙开河铁桥早就没了,拆除它的理由当然都是“年久失修”,在它原址上修建的东风桥也与龙开河一起消失了。连接大中路和火车站的龙开河铁桥两岸,曾经是九江商业最繁茂的地方。如今,这里已日渐冷清的龙开河批发市场,是否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现状?

本文中一部分是我从前一篇《龙开河的前世今生》中移来的。由于篇幅较短,我补一段抗战期间炸毁龙开河铁桥的故事。

话说在1938年7月26日九江沦陷前,驻防九江的是国民革命军64军第9预备师。日军进攻九江前,师长官命令炸毁龙开河铁桥,部下表示太可惜了。长官道:不炸毁,难道留给日本人么?

日军抢占龙开河铁桥 编者配图

然而,日军在攻击九江沿岸连续受挫后,却是在龙开河西岸强行登陆,再经过龙开河铁桥进攻市区而得手。这说明铁桥并未完全毁坏,没有达到迟滞日军的目的。

如果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虽然让河南人民死伤无数,但也的确达到了让日军陷入沼泽而无法南下的目的。那么炸毁龙开河铁桥是否有意义?是应该完全炸毁,还是不应该炸?欢迎留言。

0 阅读:5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