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们的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及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文源自浔阳区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浔阳轶闻》,已获得转发授权。
邓如琢花园旧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庐山南路 150 号,即市一中内。该旧址坐北朝南,红机瓦,歇山顶。砖木结构,面阔 27.5 米,进深 22.45 米,外两层内三层。北面另筑穿廊,廊上筑有平台,面阔为 10.1 米,进深 3 米。该建筑用料考究,墙体厚实,门窗硕大,正面为门廊式布局,外墙为乳白色水泥墙面。2001 年,九江市第一中学百年校庆时对该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基本保持了原貌。2004 年被公布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文配图
邓如琢(1888-1944),字和璞,民国时期军事将领。安徽省阜阳县邓寨(今属利辛县)人。原为直系蔡成勋部属,任陆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后归方本仁部。1922 年 6 月 22 日,任第九混成旅第二团团长。1923 年 5 月 4 日,邓如琢被授予中将军衔。1924 年 12 月,邓如琢被任命为中央陆军第一师师长,兼任南昌警备司令。1925 年 3 月 1 日,任赣北镇守使,驻防九江市。1926 年孙传芳任命其为江西省军务督办、五省联军赣军总司令,被北洋政府授予上将军衔。
邓如琢的几次快速升迁,很快就让权力冲昏了头脑。他洋洋得意,意欲大展宏图,在九江大修将军府,打算长期盘踞江西。将军府占用土地三百多亩。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村庄、房屋、坟墓,一律铲平。此时,蒋介石听说邓如琢大兴将军府、其大部分军队已调到赣南、赣北只留有少部分军队的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从湖北调来一支强悍的先遣团,一个快速营,占领了江西南昌。
邓如琢像 编者配图
邓如琢为收复南昌,忙从赣南调回部队攻打南昌。接连几次,邓如琢均遭到失败。据说最后一次战役,邓如琢在一个山头上指挥战斗,忽的远方飞来一个子弹,从他帽顶掠过,差点要了他的命。当时,邓如琢晕倒在地,好半天才苏醒过来。攻不下南昌,他心急如焚。最后向所属部队许愿:只要拿下南昌,我老邓给你们发双饷,全军放假七天。邓如琢如此许愿可也真灵。一声令下,部队一齐向南昌进攻,在伤亡十分惨重的情况下,邓如琢的部队终于攻克了南昌。
邓如琢收复了南昌,表面上看来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实际上却丧失了不少实力和锐气。当然,他对官兵发双饷,放假七天承诺也要兑现。正是这七天的放假,给江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腥风血雨的七天里,其部下官兵,到处敲诈勒索,抢劫民财银行,夺走儿女,放荡无度。奸杀淫秽,无所不为。不少人家忍受不了污辱,有的悬梁自杀,有的跳河自尽。这帮兵匪不但烧杀抢掠,还放火烧毁了“飞阁流丹”的滕王阁。一时间把整个江西搞得乌烟瘴气,引起了江西民众极大愤恨。广大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纷纷起来抗议。特别是南昌和九江的人民,更是深恶痛绝。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到处张贴标语,进行游行示威。
邓如琢花园旧址 编者配图
这样一来,邓督军更是怒发冲冠。他下令逮捕群众和学生。有的被活活打死,有的被装进麻袋投到河里江里。邓如琢满以为这一血腥镇压可以把运动镇压下去,结果却相反。反邓怒火越烧越旺,整个江西人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人人咬牙切齿。正好蒋介石的革命军也趁机打击他们,配合民众拼命地朝邓军厮杀。特别是军官,只要一问是姓邓的,就别想活着逃走。故此,姓邓的官兵一律改姓,都不敢说自己姓邓。
邓如琢看大势已去,赶紧把军队交给同僚王乐善,趁黑夜乘船带着眷属逃往天津避难。从此,邓如琢的督军宝座土崩瓦解。他从一名伙夫上升到督军的轶事,虽然没有千古流芳,却也是遗臭万年。由于他的家成业就,便洗手在天津、上海等地闭门纳福。1938 年,蒋介石拍电报要他到三十一集团军当司令,邓如琢自认为功成名就,未再复出任职。1944 年 4 月在南京逝世。
【作者简介】吴圣林(1949-2021),江西九江人,文博副研究馆员,曾任九江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书记。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主编与参编《九江市文物志》、《九江历代钱币》、《六朝九江志》等著作;发表《论南宋钱牌的货币性质》等论文数十篇。
【读后记】编者也曾写过邓如琢的故事,视角和描述与吴老师这篇文章不尽相同,其中提到一段轶事,说的是邓如琢在九江当镇守使时也很勤奋,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到大校场(今和中广场)训练士兵,带着部下大唱爱国歌曲,其中一首军歌是这样的:
中华立国四千有余年,
神武轩辕自古传。
创作指南针,
戡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谁有我先!
就是这帮丘八将江西搞得民不聊生。所以说,嘴上唱的和心里想的,不是一码事儿。关于邓如琢的故事,另见编者撰写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日 · 赣北镇守使邓如琢与一中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