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城故事”收录讲述九江百姓生活、民俗文化的原创作品,包括的短篇小说、散文、回忆录、访谈等。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和“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
编者配图 图源:人民网
九十年代末,我在单位内退后,就开始做生意。那时我们店门口,天天有七八个江北人,他们个个古铜色脸膛,那是风吹雨打,日晒夜露赋予他们健康的肤色。他们人手都有一辆三轮车,那是他们讨生活的工具,刚开始他们把三轮车放在路边,没事时就坐在三轮车上,或打牌或聊天。哪家门店需要送货,就会找他们帮忙。这时他们立即停上了打牌和聊天,赶忙去送货。店家到了货物的时候,也是请他们卸货。这些干惯了农活的江北人,比起门店养尊处优的老板们,力气大多了。我们搬一箱货要付出吃奶的力气,只见他们把二三箱货物叠在一起轻轻松松,就像里面装的是一箱棉花,不费吹灰之力,我赞叹他们的力大。他们说:我们是农村人,吃得苦,要养家糊口在城市混,没力气怎么行。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难。在外谋生的确不易,背井离乡的他们生活极其简单,拿他们的话说,他们是混日子过。没有什么生活享受,只想为老婆儿女能过上好日子多挣点钱。
他们舍不得租好点房子,在我们店旁,有一幢年久失修的低矮平房,他们就租住在这处四处漏风潮湿的平房里,房子外面的墙脚下长满了青苔。其实这算不得是房子,应该原先是某单位的围墙。低矮的围墙四周随便砌了墙,里面就马马虎虎地隔了几间,这就是这些江北人的暂住地。他们就那么凑合着住在里面,夏天也没一台风扇,冬天也没有取暖的设备。房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就什么都没有,他们是舍不得在外吃现成的快餐盒饭,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这些人看上去大概五六十岁,虽说是在异乡过着艰苦的生活,难得享受家庭的温暖。却总是满面春风,谈笑自如。我们这些商家,也乐意门口有这么一帮人,随口一叫就有人帮助解除燃眉之急。
那时他们帮店家送货,开始送一两箱货或满三轮车的货都是五元一次的价格。若到了一卡车的货,卸一卡车货只要二百元的装卸费,通常卸一卡车货,他们就会让其中四个人装卸,每个人平均就五十元。人多了拿的装卸费自然就少了。后来物价上涨,运费和装卸费自然都是水涨船高。
他们中间有一个胖胖的江北女人,我始终搞不清这胖女人是他们之中谁的老婆。这女人时常骑个三轮车,拉着苹果梨子什么的时令水果沿街叫卖。
后来网上购物的多了,店家生意难做,特别是这几年疫情,生意更难了,找这些江北人送货的也少了。也许是这些人的三轮车影响市容,商家门口再也看不到这些江北人的身影。他们再也不守株待兔了。给每个门店留一个电话,店家要送货或装卸货物就给他们打个电话。
偶尔碰见那个胖女人,还是骑着那辆三轮车,不同的是原先是在马路边卖水果,后来是在一个小区农贸市场卖。当然如果看到她卖水果,我就少不了照顾一下她的生意。不久前在一个网红农贸市场又碰见这个女人,穿着一件蓝花连衣裙,我左瞧右瞧地以为认错了人。她看见了我,就热情地打招呼。我说真没想到是你,变得洋气了,竟然越老越好看了,真是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怎么不卖水果了?她说在这旁边的农民公寓买了一套房了,水果还是要卖的,今天偶尔出来逛逛。终于她和老公多年的奋斗,在江南扎根了。
他们之中也有把命留给了江南这座城,那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江北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
这群江北人个头都蛮高,只有一个矮个子徐师傅,论个头他是这群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特别黑瘦矮小,想必还没一米六高。但是在这群人中威望还蛮高的。店家需要送货,上下车卸货都喜欢找他。我们这些店家都亲切地叫他徐师傅,他也很健谈,有时同他一起送货,他就东西南北家长里短地聊。有一次他对我说:老家的人都往城市跑,农村的土地都荒了,田里的草长得比人还高,他显得有些着急,怕以后缺粮食。没想到身为农民的他,也有些忧国忧民的情怀。
还记得有一次,他岔岔地说起自己媳妇,生了个女儿,月子里却在晚上睡觉时把女儿压死了,他一脸的不可思议的神色,怎么会有这么做母亲的。我也觉得稀罕,第一次听说睡觉把孩子压死了。
随着城市的变迁,拆旧楼建新楼。徐师傅说他不再给门店装卸送货了,亲戚帮他找到了一个赚钱的途径。就是哪里有拆旧房子的,他就到哪里去,在废墟里捡木材,送到家俱厂。装满三轮车一趟可以有百元的收入,他满脸兴奋的样子,说一天的收入很是不错。
一般在九江本地许多人还做着房奴的时候,徐师傅却在九江买了一套房子。那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和儿子花了三十多万,买了一套带院子一楼的房子。他告诉我之所以买带院子的,是因为好停自己的三轮车。他踩三轮车,他儿子开面包车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在浔阳城买了一套房。想必房子不大,我想肯定不是商品房,否则三十多万是买不了一套商品房的。他和儿子都是从湖北来的农民,应该也不可能在九江贷款吧?
浔城里许多江北人,在江南生活了几十年,当然他们的后代已全然没有继承他们的老家的乡音,都跟着说了九江话。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九江话也不大会说,都说的是国语普通话。
江南的浔阳城和江北的小池,中间就隔一条长江,早年没建长江大桥时,江南江北互为往来时,都是靠小小渡轮木船过江,长江大桥通车后,人们就骑着摩托,或三轮车,坐着汽车南来北往的很是方便。天还没亮就有开着面包车或摩托车像候鸟一样从江北开往江南,车子上装着新鲜的蔬菜,他们都是菜商,九江的菜市场的蔬菜有很多是江北菜农供应的。
九江城里有多少江北的媳妇,可以说哪一幢楼房里都有江北人,哪一个工厂里都有江北人的后代,哪一条街都有江北人做生意。江南九江城的血脉里溶入了太多的江北的血液,象揉面一样混合在一起,分不清你我了。而对面的江北,又有多少江南人会和他们混血呢?显然少之又少,九江人不见得有江北人吃得苦,也许更好面子些。记得同事夫妻俩下岗后,不去找事做,就吃上辈的退休工资,好在公婆退休工资高。
一座始建于七十年代初的长江大桥,方便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商客,长江的水有一半为江南,一半为江北,它们都一同往东流,一样的脚步,一样的速度。江北人在浔阳城也很融洽地和江南人结合在一起,南北的血液在后代的身上汇集在一起,共同谱写浔阳城的春秋,象川流不息的长江一样,滚滚朝着历史的脚步前行。
注:编者对文章有少量删改。
许白云(作者像)
【作者简介】许白云,江西九江市人。在网络文学《世界爱情诗刊》《华语经典文学》《作家》《红罗山文学》《双馨文苑》《江西作家文坛》发表过作品,偶在报刊发表散文。
【编者按】上个月接到许女士的投稿,觉得散了些,没有采用,向她反馈了审稿者的意见。许女士将文章做了大量删改,比以前大有改观。“浔城故事”以原创的文字近距离记录这座城市百姓们的生活,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