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边鼓掌边后退,毛主席看后拽着他向前,说:到我身边来

雾意岛与 2024-10-23 01:11:07

陈士榘边鼓掌边后退,毛主席看后拽着他向前,说:到我身边来

1968年2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馆内人声鼎沸。来自全军六大兵种的解放军战士和积极分子齐聚一堂,欢呼声此起彼伏。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沸腾,呼喊声震耳欲聋。

就在这时,一个细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时任军委委员的陈士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正准备退到人群中。然而,毛主席敏锐地注意到了他的动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快步走上前,抓住陈士榘的手,将他拉到自己身边,说道:"到我身边来。"

这一幕被记者拍下,第二天就登上了报纸头版。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毛主席做出这样的举动?陈士榘和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初识毛泽东:陈士榘的革命之路

1927年的秋天,湖南浏阳县文家市村头,一位18岁的青年正在站岗执勤。这个青年就是陈士榘,他刚刚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此刻正警惕地守卫着革命队伍的安全。

突然,陈士榘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向他走来。那人穿着一身蓝色衣裳,头发很长,走路时摇摇晃晃的。陈士榘立即拦住了他,厉声喝道:"站住!你是什么人?"

那人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小同志,我叫毛泽东,是从铜鼓来的。"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陈士榘的脑海中炸响。毛泽东?就是那个带领农民起义的毛润之?陈士榘瞪大了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后来回忆起这个场景,陈士榘说:"我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时,毛主席给我一种天外来客、神仙下凡的感觉。"

这次偶然的相遇,成为了陈士榘革命生涯的起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亲眼目睹了这位伟大领袖的非凡魄力和卓越智慧。

不久后的一个傍晚,秋收起义队伍来到了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水口街。在一个古老的祠堂里,毛泽东主持了一个庄严而简朴的入党仪式。陈士榘和其他五个同志站在毛泽东面前,心中激动万分。

毛泽东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带头宣誓。他一句一句地念着誓词,陈士榘等人跟着重复。那一刻,陈士榘感到自己仿佛获得了新生,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此生必将追随这位领袖,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入党仪式结束后,毛泽东亲切地拍了拍陈士榘的肩膀,说:"小陈,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了。革命的道路很艰辛,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坚持到底。"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陈士榘的心里,成为他日后艰苦岁月中的精神支柱。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陈士榘很快就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1927年11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提名陈士榘担任县委三位常委之一。

当时,陈士榘还只是一名普通战士,这个任命让他受宠若惊。有人质疑他年龄太小,经验不足,但毛泽东坚持自己的决定。他说:"革命事业需要新鲜血液,陈士榘虽然年轻,但他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

就这样,年仅18岁的陈士榘成为了茶陵县的"父母官"之一。这个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领导才能,也让他深刻理解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在担任常委期间,陈士榘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有一天,毛泽东来茶陵视察工作。看到陈士榘忙碌的身影,他笑着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你也是个'山大王'哩。"这句玩笑话里包含着毛泽东对陈士榘工作的肯定。

陈士榘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主席,我哪敢当'山大王'啊。我就是跟着您学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拍着陈士榘的肩膀说:"好啊,就是要有这种精神。记住,我们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一定要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这段在茶陵的经历,为陈士榘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学会了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也深刻理解了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战士们的爱戴和信任。

从秋收起义到茶陵建政,陈士榘的革命道路就这样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开始了。这段经历不仅奠定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也让他与毛泽东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中,陈士榘始终牢记着在水口街的誓言,忠实地执行着毛泽东的革命路线。

长征路上的信任与考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中,陈士榘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也赢得了毛泽东更多的信任。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为了甩开敌人的追击,毛泽东制定了"四渡赤水"的战略。在这个计划中,有一个关键的"佯攻"行动需要执行,那就是对贵阳的进攻。毛泽东思考再三,决定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陈士榘。

"士榘,你来负责攻打定番。"毛泽东对陈士榘说,"定番是贵阳的门户,只有拿下定番,我们才能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我们要打贵阳。"

陈士榘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谋划。他知道,正面强攻定番不仅会造成重大伤亡,还可能打草惊蛇。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同志们,我们要打一场'化装舞会'。"陈士榘对部下说,"我们要装扮成国民党的部队,大摇大摆地进城。"

就这样,在陈士榘的指挥下,红军战士们穿上了缴获的国民党军装,扛着国民党的军旗,浩浩荡荡地向定番进发。守城的敌人远远望见,以为是自己人来了,竟然放松了警惕。

然而,就在红军即将进城的时候,敌人还是发现了端倪。但为时已晚,陈士榘立即下令发起猛攻,很快就攻下了定番。

当毛泽东听说这个消息时,不禁哈哈大笑:"陈士榘也知道和敌人搞名堂哩!"这句话里既有赞赏,也有对陈士榘机智的肯定。

攻下定番后,毛泽东对陈士榘更加信任。在长征途中,每到一处,毛泽东都将安排住所和警戒的任务交给陈士榘。这不仅是对陈士榘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的信任。

有一次,红军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天色已晚,大家都疲惫不堪。毛泽东叫来陈士榘,说:"士榘,你去给我找个安全的住处。"

陈士榘二话不说,立即带着几个战士开始勘察周围的环境。他们爬山涉水,终于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藏身之处。

"主席,这里视野开阔,易守难攻,是个好地方。"陈士榘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点点头,说:"好,那我们就在这里休息。士榘,你安排人轮流值守,保证安全。"

就这样,在陈士榘的精心安排下,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们度过了一个安稳的夜晚。第二天一早,毛泽东特意找到陈士榘,拍着他的肩膀说:"士榘,你做得很好。我们能安全走到今天,多亏了你们这些勤勤恳恳的同志。"

长征结束后,陈士榘继续在部队中担任要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陈士榘被任命为115师343旅参谋长。很快,他就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后,115师一分为二。林彪率领一部分前往娘子关,而陈士榘则跟随聂荣臻留下来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然而,命运很快又将陈士榘推向了另一场重要的战斗。

日军突破娘子关后,正向广阳推进。林彪当机立断,决定在广阳打一场伏击战。他指定陈光和杨得志指挥343旅685团负责堵截日军,而陈士榘则被委以重任,指挥686团负责正面进攻。

1937年12月4日,战斗打响。日军先头两个联队4000余人通过伏击区时,八路军按兵不动。等到敌人的辎重部队经过时,陈士榘一声令下,我军发动了猛烈的总攻。

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终以八路军的大胜而告终。这场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陈士榘指挥有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然而,真正让陈士榘名垂青史的,是在这场战斗后发生的一件小事。

战斗结束后,陈士榘带领部队进驻广阳镇。在一个小院子里,他发现几个八路军战士正准备消灭一个负隅顽抗的日军。

"等等!"陈士榘喊道,"不要打,我们要抓活的。"

说完,陈士榘就走进了院子。他用刚学会的日语喊道:"缴枪不杀!缴枪不杀!"

没有得到回应,陈士榘果断踹开门冲了进去。原来,那个日本兵被卡在一个粮食筐里,动弹不得。陈士榘一把抓住他,将他擒获。

这个日本兵,成为了八路军自参战以来抓到的第一个日军俘虏。这个"第一",不仅让陈士榘在军中声名鹊起,更为日后我军的战俘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秋收起义到长征,再到全面抗战,陈士榘始终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让陈士榘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国前后的重要任务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陈士榘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陈士榘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巧妙地配合其他兵团,成功包围了国民党军队。这场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野战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毛泽东听说这个消息后,特意让人转告陈士榘:"告诉士榘同志,他指挥得不错,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这句话让陈士榘倍受鼓舞,也让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更加奋勇。

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陈士榘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指挥部队从侧翼突破,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防御部署,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战役被誉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陈士榘的贡献功不可没。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陈士榘再次得到了重要任务。他指挥部队担任了一支重要的包围力量,成功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退路。这场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特意提到了陈士榘的表现。他说:"陈士榘,你的风头出尽了,华东几个大仗打得不错。"这句半开玩笑的话,实际上是对陈士榘在战争中表现的高度肯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士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多年前在秋收起义时,自己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的重要将领。

然而,建国并不意味着陈士榘的使命就此结束。相反,更艰巨的任务正等着他。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工程兵。毛泽东亲自点名,要陈士榘担任首任工程兵司令员。这个任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陈士榘此前并没有专门的工程兵经验。

当陈士榘接到任命时,他直言不讳地向毛泽东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主席,我对工程兵的工作不太熟悉,怕担不起这个重任。"

毛泽东微笑着说:"士榘啊,你不要小看自己。你在战争年代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工程兵需要的。再说了,工程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部队排除障碍、创造条件,这不正是你擅长的吗?"

得到毛泽东的鼓励,陈士榘下定决心要把工程兵建设好。他带领工程兵部队,开始了一项又一项的建设任务。

1958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1930年以来的特大洪峰。河南郑州黄河大桥的11号桥墩被洪水冲毁,这座重要的交通枢纽面临着瘫痪的危险。

一天,陈士榘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即到中南海去。当他到达时,毛泽东正等着他。

毛泽东开门见山地说:"士榘啊,是我叫你来的。郑州黄河铁路桥被冲垮了,你们工程兵能不能在那里架座浮桥?"

陈士榘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回答:"主席,我们一定遵照您的指示做。"

离开中南海后,陈士榘马不停蹄地赶往河南。他调集了4个舟桥团、1个工兵团和3个工程兵学校的4个学员连,总共5000多人。在他的指挥下,工程兵战士们不分昼夜地奋战,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浮桥的建设。

当浮桥建成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毛泽东非常高兴。他立即给陈士榘和工程兵部队发去了贺电,称赞他们"为保障国家交通大动脉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次任务的成功完成,不仅展现了工程兵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毛泽东对陈士榘的信任。从此以后,每当国家遇到重大工程难题时,毛泽东总是首先想到陈士榘和他的工程兵部队。

就这样,陈士榘带领工程兵部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修建铁路、公路,到开凿水利工程,再到参与国防建设,工程兵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陈士榘的智慧和汗水。

特殊时期的关键保护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展开。这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遭受冲击。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士榘却因为毛泽东的特殊保护而安然无恙。这种保护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中。

1968年2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馆内人声鼎沸。来自全军六大兵种的解放军战士和积极分子齐聚一堂,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陈士榘作为军委委员,也在现场。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沸腾,呼喊声震耳欲聋。陈士榘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正准备退到人群中。就在这时,毛主席敏锐地注意到了他的动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快步走上前,抓住陈士榘的手,将他拉到自己身边,说道:"到我身边来。"

这一幕被记者拍下,第二天就登上了报纸头版。表面上看,这只是毛主席的一个随意举动。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毛主席的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在向全国人民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陈士榘是他信任的人,是不容动摇的。这个举动,就像是给陈士榘戴上了一个无形的保护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士榘确实得到了特殊的保护。当许多高级将领遭到批斗时,陈士榘却能够继续正常工作。这并不是说陈士榘完全没有遇到困难,但相比其他人,他所受到的冲击要小得多。

有一次,一群"造反派"闯入陈士榘的办公室,要求他交出"黑材料"。陈士榘面不改色地说:"同志们,我的一切都是党的,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你们要看什么,尽管看。"

这群人翻箱倒柜,却什么也没找到。正当他们准备采取更激烈的行动时,突然有人跑进来说:"上面有指示,不许动陈士榘同志!"

听到这个消息,"造反派"们面面相觑,只好悻悻而去。事后才知道,这个"上面的指示"正是来自毛主席。

毛主席对陈士榘的信任和器重,不仅体现在政治保护上,还体现在对他能力的肯定和重用上。

1958年,毛主席曾经亲自交给陈士榘一个秘密任务。那时候,国际形势紧张,美国频频以"核武器"威胁中国。毛主席意识到,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他对陈士榘说:"我们需要有原子弹,在当今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主席将勘察和建设核试验基地的重任交给了陈士榘。这是一项极其机密且关乎国家安全的任务,毛主席将它交给陈士榘,足见他对陈士榘的信任。

陈士榘接受任务后,立即带领10万人的队伍,隐姓埋名来到大西北。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六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毛主席激动地说:"好啊!我们中国人也能造出原子弹了!"他特意让人转告陈士榘:"告诉士榘同志,他做得很好,为国家立了大功!"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任和重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动荡的时期,陈士榘也能够继续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1973年12月,军委召开八大军区对调会议。按照惯例,作为军委常委和军委办公会议成员,陈士榘本应直接进入会场。但这一次,工作人员却告诉他先在外面等候。

陈士榘虽然感到疑惑,但并没有说什么。不久后,汪东兴来到他面前,说:"陈将军,请往这边来。"

汪东兴带着陈士榘来到一个小会客厅。推开门,陈士榘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等人正坐在里面。

毛主席看到陈士榘,笑着说:"陈士榘同志,要说党内有山头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山头的哩,都是井冈山的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毛主席对陈士榘的信任,也暗示了他对陈士榘的保护。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能被毛主席称为"一个山头的",无疑是最大的政治保护。

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和保护,让陈士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得以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带领工程兵部队,完成了许多国家重点工程,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最后岁月的深情回忆

1973年12月的那次中南海小礼堂会面,成为了陈士榘和毛泽东之间最后一次亲密交谈的机会。尽管"文化大革命"仍在持续,但毛泽东对陈士榘的信任和器重始终如一。这次会面后,陈士榘更加坚定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

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士榘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但即使在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一个老革命家的本色和作风。

1990年代初,已经80多岁的陈士榘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望他,惊讶地发现陈士榘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50年代分配的那套,家具也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

这位老战友忍不住说:"老陈啊,你好歹也是开国上将,怎么还住这种老房子?"

陈士榘笑着回答:"我这房子住着挺好的,比战争年代强多了。再说了,咱们干革命不就是为了人民吗?我要是住大房子,那和我们当年批评的那些人有什么区别?"

这番话不仅体现了陈士榘的朴素作风,也反映出他对毛泽东革命精神的坚持。在他看来,革命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更是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95年,陈士榘迎来了自己的86岁生日。按照惯例,工作人员开始筹备庆祝活动。然而,当他们把预算账单交到陈士榘手中时,老人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陈士榘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查看每一项开支。突然,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是谁让你们这样搞的?"

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大家的一片心意,想给老将军好好庆祝一下。

陈士榘却坚决地说:"我陈士榘什么时候这样做过?什么时候这样铺张浪费过?不要因为过生日把我一生的作风改了......我不同意。"

最后,在陈士榘的坚持下,生日会变得异常简朴。工作人员只端来了一坛清水,象征性地庆祝了一下。尽管如此,陈士榘却显得十分高兴,他说这才是真正的革命传统。

这个生日,成为了陈士榘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让他用这种方式诠释了自己一生坚持的革命精神。

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因病去世,享年86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妻子坐在床边,轻声问道:"你这辈子最爱谁?"

尽管已经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但陈士榘还是用尽全身力气,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三个字:"毛....泽....东。"

这三个字,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爱戴,更是对一生信仰的坚持。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到86岁离开人世,陈士榘的一生都在追随毛泽东的脚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

陈士榘去世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老皮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是他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穿过的旧军装。其中有一件沾满泥土和血迹的军装,经过鉴定,正是他在秋收起义时穿的那件。

家人还在皮箱底部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毛泽东和陈士榘并肩而立,背面写着:"井冈山留念,1928年"。这张照片,见证了两人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

陈士榘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缩影。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忠实地执行着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即使在晚年,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老革命家的本色。

在陈士榘的葬礼上,许多老同志前来送别。他们中有的是与陈士榘并肩作战的战友,有的是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下属。大家追忆起与陈士榘相处的点点滴滴,无不感慨万千。

一位老战士说:"老陈同志走了,带走了我们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他留下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另一位工程兵的老同志则说:"陈司令员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们树立的榜样依然在。他教导我们要像当年那样,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陈士榘的一生,从18岁参加革命到86岁离世,跨越了近70年的中国现代史。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全过程。而他对毛泽东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持,对艰苦朴素作风的坚守,则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上。

1 阅读:60

雾意岛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