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也就是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那天,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这件事过后,李渊也只能接受现实了,父子之间也形同陌路了。回到当年,为何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却没有对父亲李渊痛下杀手呢?大致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李渊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从太原起兵,到问鼎中原,这一路行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都没享几天清福,所以于心不忍;再说了弑父可比弑兄的罪名大。
其次是李世民参杂了胡汉杂糅的血统,有北方的蛮横,同时也受到了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洗礼,行为举止应该有所收敛,理应百善孝为先;作为君主,应当有所表率。如果真那样做了,可能会令天下人不满意。
其二,可以传授治国经验以及平衡朝中势力李渊在朝堂上还是有影响力的,在治国安邦上也很老练。有了太上皇李渊的存在,朝堂上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同样能够稳定朝局,震慑群臣;同时李世民刚登基不久,在治国安邦上经验不足,迷茫的时候可以请教自己的父亲,杀自己的父亲是弊大于利。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为李渊生了四儿一女;公元617年,李渊在出任晋阳留守的时候,窦氏已于四年前病逝,公元614年,年仅16岁的弟弟李玄霸也不幸早薨,自己的姐姐也在公元623年去世了,再加上玄武门之变又把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送上了西天,亲人可谓是少之又少;如果再杀害自己父亲的话,那就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杀害自己的父亲会背上千古骂名的,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要不然的话,怎么历史对李渊和李建成的评价都不高呢?这里就有李世民的“功劳”。通过当代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才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李渊以及李建成,他们也都是有能力的人,并非史书上说得那么平庸。
后来的走向大家也都清楚,李世民最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启了贞观之治。史书记载,在一次庆祝胜利的宫廷宴会之上,太上皇李渊不禁感慨,“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意思是我把江山托付给你,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说明晚年的李渊也渐渐认可了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嫌隙也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了。
小伙伴们如果觉得有理,不妨点赞分享一下;若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