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汉昭烈帝刘备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如若他能忍辱负重,暂时不替关羽与张飞两位至亲兄弟报仇,或许将来还有可能一统三国,然而刘备的意气用事,最终换来的却是夷陵之败。
反观曹操,同样是面对“至亲”被杀,他的格局明显要比刘备更大;最能体现曹操胸怀宽广的事件便是宛城之战。
公元197年,曹操亲率大军15万,准备兵分三路攻打宛城,这里是张绣的地盘;张绣自知不敌曹军,于是采纳贾诩的建议,率众投降曹操。
本来曹操可以顺利班师回朝,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却按耐不住,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最终将其逼反。
宛城之战不仅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而且他还损失巨大,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大将典韦为了掩护曹操,均战死沙场,就连次子曹丕与他本人都差点命丧于此。
次年,曹操卷土重来,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州);这时荆州刘表派来了援军,加之袁绍想要趁机偷袭许昌,曹操首尾难顾,便匆忙撤军。
公元199年,当张绣再次降曹之时,曹操的做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他不仅设宴热情款待张绣,而且还册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并将自己的儿子曹均嫁给了张绣的女儿。
就这样,两败曹操的张绣最终得到了重用,并且在曹营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207年,张绣在跟随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去世,其子张泉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正是凭借着这种广阔的胸襟,曹操才能在乱世之中翦灭群雄,并一统北方;再看看刘备,得知好兄弟关羽兵败荆州被杀,张飞被下属张达和范强杀害,二人将其头颅献给孙权之后,他便将孙权作为头号大敌,只想为死去的兄弟报仇雪恨,全然不顾江山社稷。
虽说刘备为了兄弟而舍弃天下的举动,着实令人钦佩,但作为一代帝王,更应该顾全大局;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要是刘备也有曹操的这种格局与胸怀,或许一统天下的人将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