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古镇——明清老宅、安方塔与宝伦堂

读经典看 2025-01-09 15:04:56

任何一个被称作为古镇的,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千万不可小觑它,坐落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东北部的泗泾古镇也是如此。

一条不算太长的主街,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一浪高过一浪的马头墙……就算和它所处的魔都大上海的松江区的中心地带相比,也是简单清冷了许多,又何况是徐汇区或者是浦东新区这些地方!

然而,你不能单凭感官知觉就这样想;倘若果真走进去仔细看看,你就会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确实浅薄了些。

泗泾古镇有很多古老的民宅,清末的陈氏宅,清中期、民国时期的程氏宅,民国孙士林宅,清末管氏宅、汪贵通宅……

陈氏宅

程氏宅

孙士林宅

管氏宅

汪贵通宅

泗泾古镇还有个方塔园,园内有安方塔,为一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宝塔,高35.18米。

安方塔,其意安在安者心定,方者芳也,塔音谐达...乃心定寻芳,必达佳境,也就是寓意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

兴圣教寺塔,因塔在宋代熙宁、元年间(公元1068—1094年)建于兴圣教寺内而得名。又因塔呈四方形,俗称方塔。

有专家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

现在的安方塔的顶端,第七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意在于保一方平安。

1978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负责总体规划整修,取法宋意,终成当代园林营造之典范。

现在的方塔园内,以安方塔为中心,四周错落着明代大型砖雕照壁之类的古式建筑群,入园一看,真是别具一格。

在安方塔一侧,设之云间草堂,常有友朋雅集与此探讨艺术,可见艺术之流变,多由风水之轮转。

中国的水墨和水乡,向来就是一对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艺术家们的以墨会友、水墨画家们在此雅集画展,也是泗泾古镇内的一件雅事。

宝伦堂又名汪家厅,建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宝伦堂的屋主汪宝林原本是一个徽商,后来举家迁到泗泾,在当地极有影响力。

宝伦堂排场很大,从街面看过去,东西各有一大门。

西侧这一路第一进是前厅,古时候用来停放轿子;第二进是茶厅,主人家在此待客上茶;第三进是正厅,现在是一个咖啡馆的吧台;最后一进是先祖居住的地方,二楼为卧室。

东路也是如此,同样是高屋大宅,一层一层地递进着,每一进院落都有其不同的用享。

东路的两套走马楼很有意思。

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上下两层回型的木雕楼,四周都设有走廊供通行,甚至可以在里面骑马行走。

中国最著名的走马楼,在唐代长安的骊山华清宫内,位于大明宫九仙门外。温庭筠曾在乐府诗《走马楼三更曲》中提到过:春姿暖气昏神沼,李树拳枝紫芽小。玉皇夜入未央宫,长火千条照栖鸟。马过平桥通画堂,虎幡龙戟风飘扬。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宝伦堂的走马楼,可不及长安大明宫九仙门外的走马楼,半夜子时还这么热闹。可宝伦堂的走马楼更接地气:这些通廊走起来方便极了,在防火应急方面也很有用途。孩子们常常在这里捉迷藏,很是有趣。据说汪家曾经还在厢房前面设了穿廊移门,专门用来储存老物件,如茶具、文物、古书、饰物……

与那些帝王将相不同,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生活和乐趣!

据说这套宝伦堂,汪家先祖是按照徽派建筑的逻辑来营造房子的,这从宅院的功能划分等细节中可以看得出来。

我仔细数算了一下,宝伦堂这东西两路,共计十进九庭,在泗泾古镇里也算是高宅大院了。

0 阅读:20
读经典看

读经典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