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了解中国的果然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何不低头

马良说 2025-04-21 16:14:34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不低头,是因为根本没必要”。

这话是真理,但是,却出自敌人之口,着实让人惊讶。

4月11日,一名BBC记者发了一条名为“为什么北京在关税问题上不让步”,比起它的分析,人们更关注BBC的画风变了,从“中黑”变“中吹”。

谁人不知,曾经的BBC是“捧西压华”的高手,如今突然选择“反水”,一定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BBC当起了“中国通”

早在今年2月,被美国“断粮”的BBC竟罕见夸起了中国,对中国以往的态度直接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对中国制造的成就直接“捧上天”。

为此,BBC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部纪录片,重视程度拉满,片中从电动汽车到无人机、芯片,BBC深度剖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BBC还提到,中国制造现在正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领先美国,不是西方一直炒作的“抄袭和盗窃”,而是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

相关人士指出,BBC对中国的笔锋调转,有可能是因美国“断粮”后,想以此“叫嚣”美国以获得关注,但不得不承认,BBC这次有点“懂王”附体。

4月,BBC发布的一篇文章更是道出国际心声。

在这篇文章中,BBC试图向美国人解释在这场对中国“极限施压”的关税战中,中国为何毫发无损,全文带着“苦口婆心”之意,就怕把“这套施压对中国没用”直接写出来了。

而BBC这套理论,恰巧与国际各界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就像看傻子一样看美国,满脸写着“你没病吧”,美国却一直以“都是弟弟”的姿态彰显威名。

但反过来的结局是,自己被逼出内伤,对手不但毫发无损,还免费送“人头”。

美国从未停止对中国打压,尤其在特朗普政府卷土重来以后,对中国更是“极限施压”,但中国非但未显疲态,反而用硬核反制给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

要知道,多年来,美国对各国的策略有个“默认设定”,就是只要施加足够压力,肯定会妥协,但美国怎么也没想到,正是美国的“施压”,加快了中国“浴火重生”。

特朗普大挥关税大棒时,更没想到这招在中国这里竟成了“棉花拳”,BBC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低头”。

美国为了打压中国,将中国关税加到145%,想让中国“无路可退”的时候,结果自己先损失惨重,两天内让美国股市蒸发了5.4万亿。

同时,美国妄想要中国妥协,换来的却是稀土出口管制。

可以说,从F-35到特斯拉电池,都需要中国稀土,而中国手握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美国有70%的稀土都要依靠中国的供应。

中国收紧出口,不仅让美国军事装备生产受阻,电动汽车产业也面临着“断粮”危机。

这场关税战,是毫无疑问地美国“砸中了自己的脚趾头”。

中国“以柔克刚”的战术,尽显中国智慧,这套“太极拳”的打法,让美国的“组合拳”频频落空,更让美国意识到,从不按套路出牌的中国,敢硬气的底气是有真本事。

高端猎人,往往以猎物姿态入场

美国想打“单线作战”,中国却玩“降维打击”。

可以说,中国在用数十年的布局对冲美国“头脑一热”的关税战,而美国总统可能连下一个任期都保证不了,美国鼓吹的“速胜论”既天真又可笑。

中国“不低头”,不仅仅是因为“固执”,而是中国有实力、有耐心、有替代方案,特别是2018年贸易战催生中国芯片自主的“觉醒年代”。

5年内建成28纳米自主产线,让中国芯片走向国际,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0%,倒逼全球车企转型,美国逼着全世界“孤立”中国,但中国却让波兰光伏企业实现830%的增长率。

中欧启动电动汽车最低进口价格机制,在美国六亲不认对“盟友”无差别征收关税时,中企已经通过RCEP,实现区域内零关税,用行动证明“跟着美国制裁中国,生意还怎么做”。

而当中国推动本币结算视为:美元的霸权杠杆已经在松动。

中国用金砖国家构建起来的数字货币体系,让美国智库直呼“我们想孤立中国,结果被孤立的却是自己”。

不管是BBC的“转性”还是国际各国的“反水”,都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坍塌的前兆。

正如王毅外长曾说“中国以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美国试图以百年前的霸权行事风格逼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纯属痴心妄想。

未来,中国将走得更稳也更远!

参考资料:

京报网:2025-03-24:“BBC这么夸中国还真让人有点不习惯”

中国青年报:2025-02-11:BBC报道称中国制造全球领先,外国网友:为何画风变了?

1 阅读:477
马良说

马良说

每天分享正能量